秦穆公三十二年(前628年)的冬季,凛冽的寒风呼啸着吹过晋国与郑国的山川大河,仿佛在诉说着这个时代的沧桑与变幻。就在这个萧瑟的季节里,晋国的大国君主晋文公和郑国的贤君郑文公相继驾鹤西去。他们的离去,如同两颗璀璨星辰的陨落,让各自国家的命运笼罩在一片迷茫的阴云之下。
此时的秦国,也在这风云变幻的局势中蠢蠢欲动。秦穆公站在宫殿的高处,望着远方,心中谋划着秦国更进一步的宏伟蓝图。
这时,杞子从郑国派人快马加鞭地给秦国送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消息。这个密探在郑国经营多年,早已在郑国的内线中建立了深厚的情报网络。他声称,如今郑国国内因文公新丧,举国上下沉浸在悲痛之中,朝堂之上群龙无首,正是混乱无序之时。他们秘密得知,若此时秦国果断出兵,避开郑国都城的重兵防守,选派一支精锐部队秘密潜行,定可趁虚而入,顺利占领郑国的国都,成就一番惊天伟业。消息中还提到,郑国的守军因国丧而士气低落,城防松懈,正是秦国发动突袭的最佳时机。
秦穆公听到这个消息后,内心为之鼓舞。他的眼中闪烁着对功业的渴望,仿佛已经看到了秦国的旗帜飘扬在郑国的城头。一番思索之后,他决定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良机,一举拿下郑国,扩大秦国的疆土,提升秦国在诸侯中的地位。
然而,秦穆公这一决策却遭到了蹇叔和百里奚的强烈劝阻。蹇叔和百里奚作为秦国的肱股之臣,多年来为秦国的稳定与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们深知其中的利害关系,深知战争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蹇叔白发苍苍,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他跪在秦穆公面前,苦口婆心地劝说:“大王啊,秦军长途跋涉,千里奔袭,士兵疲惫不堪,战斗力必然大打折扣。而且,师出无名,郑国必定会有所防备,此行恐怕难以成功啊!”
百里奚也紧随其后,他目光坚定,语气诚恳:“大王,郑国虽乱,但毕竟是诸侯之一,若秦国无端出兵,必会引起其他诸侯国的警惕。一旦引起诸侯联盟的干涉,秦国将陷入四面楚歌的困境。而且,长途奔袭,粮草补给困难,一旦战事拖延,后果不堪设想。于秦国未来的发展不利啊。”
两位老臣的劝说充满了对秦国的忠诚与对未来的担忧。他们深知,秦国正处于崛起的关键时期,任何一次轻率的军事行动都可能影响秦国的长远发展。然而,秦穆公的野心已经被点燃,他似乎已经被胜利的幻想所迷惑,难以听进两位老臣的忠告。秦国的命运,似乎就在这一刻,站在了十字路口。
但此时的秦穆公已被利益蒙蔽了双眼,一心只想趁着这个机会扩张秦国的领土。他满心都是对郑国的觊觎,仿佛已经看到了秦国的版图在不断扩张,秦国的威望在诸侯中不断提升。他不顾两位老臣的竭力劝阻,执意发兵攻打郑国。在他眼中,这是一次绝佳的机会,一次可以奠定秦国霸业的行动。然而,他却忽略了战争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忽略了两位老臣的忠告,也忽略了秦国自身可能面临的巨大风险。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秦穆公一面积极筹备出征的各项事宜,一面召见百里奚的儿子孟明视、蹇叔的儿子西乞术及白乙丙三人。这三位将领都是秦国的后起之秀,年轻有为,勇猛善战。秦穆公站在三人身前,目光坚定而又充满期许。他庄重地说道:“此次攻打郑国,事关秦国的未来,你们三人皆是秦国不可多得的将才,现命你们率领秦军,从东门外出发,一路东进,务必完成这一艰巨而又光荣的使命!”他的声音中充满了对胜利的渴望,也充满了对三位将领的信任与期望。然而,他却没有意识到,这场战争的结局可能并不如他所愿。
秦穆公三十三年(前627年)的春季,万物复苏的季节里,秦军却踏上了充满未知与危险的征程。他们浩浩荡荡地东进,一路越过晋国的广袤土地。晋国的大地一片生机勃勃,然而秦军的行军却如同一片乌云,笼罩在这片土地上。他们穿过晋国的山川、河流,穿过晋国的城镇、村庄,一路向东,目标直指郑国。
当秦军途经成周的北门时,发生了一件看似微不足道却意味深长的事情。只见战车上的车左和车右都神情轻松,他们依次摘下头盔,迈着悠闲的步伐下车步行。他们的脸上带着轻松的笑容,仿佛此行只是一场简单的旅行,而非一场充满危险的军事行动。可就在刚一接触到这片土地的瞬间,又仿佛想起了什么似的,纷纷跳上车去,继续行军。他们的举动显得如此轻佻,如此漫不经心,仿佛对即将到来的战争毫无敬畏之心。
秦军的这番举动,被一路路过的王孙满看在眼里。此时的王孙满年岁尚小,但他自幼聪慧过人,对天下局势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他望着这支看似漫不经心的秦军,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忧虑之情。他深知,一支军队的成败,不仅取决于将领的谋略和士兵的勇猛,还取决于军队的纪律和对战争的敬畏之心。他随即对周天子说道:“大王啊,您看这支秦军,如此轻佻无礼。轻佻之人,必然缺少谋略;无礼之辈,必定粗心大意。如今他们即将进入险要之地,却还这般漫不经心,又毫无谋略可言,这样的军队,怎能不走向失败呢?”他的声音中充满了对秦军的担忧,也充满了对战争的深刻理解。
王孙满的话语如同一记警钟,敲响在秦国的上空。然而,秦穆公却早已被胜利的幻想所迷惑,他没有意识到,这场战争的结局早已在秦军的轻佻与漫不经心中埋下了失败的种子。
秦军继续前行,不久便进入了晋国的边境城邑滑邑(今河南偃师南)。此时的滑邑城内,一片宁静祥和,百姓们依旧过着平凡的生活,浑然不知一场危机正悄然逼近。城中的街道上,商贩们叫卖着各种货物,孩童们在巷子里嬉戏打闹,一切都显得那么平静而美好。
而郑国的商人弦高,正肩负着家族的期望,准备前往成周去做生财买卖。他带着货物,沿着熟悉的道路前行,心中满是对这次生意成功的期待。当他途经滑邑时,意外地与秦军迎面相遇。秦军的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士兵们整齐列队,杀气腾腾,显然是一支远道而来的军队。
弦高敏锐地察觉到了秦军的意图。他的心中猛地一沉,意识到这支军队的目标绝不是滑邑,而是他的祖国郑国。他深知滑邑一旦落入秦军之手,郑国必将陷入巨大的危机之中。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弦高迅速做出反应。他表面上保持着镇定,心中却飞速地盘算着对策。
他先是不动声色地给秦军送了四张珍贵的熟牛皮,又送去十二头膘肥体壮的牛,以犒劳秦军。他恭敬地对秦军将领说道:“我国国君久闻贵国威名,听说贵军长途跋涉,将要到我郑国,特派我前来慰劳贵军将士。我国虽不富裕,但愿意为贵国长期服务,如果贵军要在我郑国居留,我们郑国定会保证每天为贵军将士提供生活必需品;即使贵军要离开,我们也要为你们守卫到最后一夜。”他的言辞恳切,语气恭敬,仿佛真的在表达郑国对秦军的友好接待。
与此同时,弦高悄悄地派人马不停蹄地向郑穆公报信,希望郑穆公能够有所准备,抵御秦军的侵袭。他的使者带着弦高的密信,一路疾驰,不敢有丝毫耽搁。
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位将军接到弦高的“问候”后,互相对望一眼,心中暗自思量道:“我们将要袭击郑国,郑国已然发觉了,再前往已经来不及了。”他们意识到,郑国的准备必然已经展开,再想偷袭郑国,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经过一番商议,他们决定改变计划,先攻破眼前的滑邑,抢夺一番物资,再回秦国复命。
于是,在一阵激烈的厮杀后,秦军成功攻破滑邑。滑邑的百姓们惊慌失措,四处逃散,但秦军并未停留太久。他们掠夺了滑邑的物资后,便马不停蹄地踏上了撤军的归途。秦军的将领们心中充满了无奈,他们原本满怀希望地前来,却因为弦高的机智应对而不得不改变计划,最终只能带着些许战利品返回。
此时,郑国这边,郑穆公接到弦高的消息后,立刻加强了城防,整军备战。他深知秦军的威胁,不敢有丝毫懈怠。郑国的士兵们迅速集结,城墙上的守卫增加了数倍,城门也被紧紧关闭。郑穆公亲自巡视城防,鼓舞士气,准备迎接可能到来的秦军。弦高的机智与果断,为郑国争取了宝贵的时间,也让郑国在这场危机中化险为夷。
而晋国这边,晋文公尚未安葬,整个晋国都沉浸在一片哀伤之中。太子晋襄公得知滑邑被灭的消息后,愤怒之情难以抑制。他的眼中闪烁着怒火,悲愤地发愤说:“秦国欺辱我丧父,竟趁丧事期间攻破我们的滑邑,此等行径,实在令人难以容忍!”他的声音在朝堂上回荡,充满了对秦国的愤恨和对正义的维护。
于是,晋襄公迅速行动起来。他登上朝堂,郑重地发布命令,动员全国的军队,并且紧急召集姜戎的军队前来参战。为了以示决然,晋襄公将自己的丧服染黑,象征着为滑邑的百姓和晋国的尊严而战。他让梁弘为他驾车,让莱驹为牟右,准备在秦军归途中设下重重埋伏,给秦军一个措手不及的沉重打击。
夏季四月十三日辛巳,骄阳似火,却无法掩盖战争的紧迫气氛。晋军如同一股黑色的风暴,在崤山(今河南渑池西)严阵以待。崤山地势险峻,易守难攻,是秦军归途中必经之地。晋襄公选择在此设伏,可谓用心良苦。
秦军一路行军,疲惫不堪,完全没有料到晋军会在崤山设伏。他们原本以为此次任务已经完成,归途应当顺利,却不知一场灾难正悄然降临。当秦军毫无防备地进入崤山时,晋军如猛虎下山,瞬间将秦军包围。秦军奋起反抗,但在晋军的重重包围之下,他们渐渐陷入了绝境。最终,秦军全军覆没,没有一人逃脱。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位将军不幸被俘,随着晋军的凯旋之师,被押解回晋国都。
在晋国都的宫殿之中,秦文公的夫人忧心如焚。她深知秦穆公对这三位将军的重视,也深知他们的命运将直接影响到秦国的未来。于是,她亲自为被俘的三位将军向晋襄公求情。她言辞恳切地说道:“大王啊,秦穆公对这三个人恨之入骨,如今他们沦为阶下囚,想必秦穆公定是怒火中烧。希望大王看在秦国与晋国的多年情谊上,让这三个人回去,使得我国国君能亲自快意地煮死他们。”她的言辞中既包含了对三位将军的同情,也巧妙地利用了秦穆公的愤怒,试图打动晋襄公。
晋襄公看着眼前这位美丽而又聪慧的女子,心中不禁有所动摇。他深知秦国的实力不容小觑,也深知秦国与晋国之间的关系复杂微妙。最终,他答应了她的请求,放三人回秦国。这一决定,不仅体现了晋襄公的宽宏大量,也为晋国与秦国之间的关系留下了转圜的余地。
三人回到秦国后,秦穆公得知消息,心中既为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人的归来而感到欣喜,又为自己的决策失误而感到自责。他身穿白衣,亲自到城外迎接他们,远远望去,秦穆公的身影显得格外憔悴。他的脸上写满了愧疚与自责,仿佛一夜之间苍老了许多。
秦穆公见到三位将军后,泣不成声,他哽咽着说道:“我不听百里奚、蹇叔的话,使你们三人受到屈辱,你们又有什么罪呢?此乃我之过也!你们要发奋雪耻,不要懈怠,秦国的未来,就靠你们了。”他的声音中充满了自责与期望,让三位将军深受感动。
随后,秦穆公当着满朝文武的面,恢复了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人的官职,并且对他们更加器重,给予他们更多的信任和支持。他深知,这三位将军是秦国的栋梁之材,他们的能力和勇气是秦国崛起的重要保障。秦穆公还将此次失败的教训铭记于心,开始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加强秦国的军事力量和经济建设,为秦国日后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决心以此次失败为起点,励精图治,让秦国在诸侯中崛起,成就一番霸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