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上村村通,春娇听见母亲-葛秀霞人没事儿,心安了许多。
母亲的健康永远是孩子的定海神针。
春娇心里把二嫂夏芳骂了千百遍。
真想现在就给夏芳打电话,把她骂到嗝屁。
村里的地是按照每家每户的落户人数分的。
谁家户口本上有几个人,就按几个人来分地。
在乡下,女人结婚后,就会带着户口过来,村里也会及时把地分下来。
庄稼人就是靠地吃饭,这样,不耽误小两口过日子。
也不知道夏芳脑子是怎么想的,人嫁过来,但把地留在娘家。
每每说到自留地的事儿,夏芳都会以孝顺父母为由,说什么父母把她养大不容易,自己也没什么大本事,就算是用地来孝顺父母了。
夏芳的地,迁到不迁到田家来,也无所谓了。
即便是迁来了,田家也不会因为这点儿地变成富翁。
不迁过来,田家也穷不死。
但是,她夏芳一天天,冬天怕冷,夏天怕热,有太阳的天怕晒,下雨阴天嫌阴气重,地里的活儿一点不干,地里的活儿都是母亲干,她凭什么不经过母亲的同意就把母亲种的菜卖了?!
春娇越想越气。
车子驶出市区,郊外一片片天地映入眼帘,视野越来越开阔,坏心情也渐渐平复。
事情已经发生了,跟夏芳这种人生气也没什么用。
与其被这种烂人烂事纠缠搞得心情不好,还不如给内心和大脑腾出空来想点有意义的事情。
今天晚上怎么答对顾客,真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儿。
人家已经交钱了,今天菜要是供不上,岂不是让客户很失望。
春娇想过给顾客退款,但今天给客户退款了,明天也没有菜,明天的买卖怎么做?
退款只能解决眼前问题,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车子走到村里,春娇望着窗外,秋收季节,乡民们都在田里收割。
路上拉玉米的车子很多,但偶尔也有些骑着三轮车拉菜的老人。
春娇土生土长村里人,知道在村里生活最大的福利就是只要种块地,家里就不缺菜吃。
而且吃不完,根本吃不完。
春娇的小脑袋瓜瞬间联网了,灵机一动,萌生了一个想法,这个想法不仅能解决眼前的问题,甚至还可以长久地解决菜店供货的问题。
春娇给母亲打电话。
电话很快就接通了。
“妈,我想到了个办法,你可以试试,我觉得应该能行。”
葛秀霞说:“你说。”
春娇说:“你可以先去买点别人家的菜,快点洗好,先答对今天的顾客。”
电话里传来葛秀霞焦虑的声音说:“这样不行,我从别人那里买菜,就要花钱,我还赚什么钱?”
“不行,不行。”
葛秀霞这一辈勤俭节约,除了给孩子们买东西很少花钱。
在她眼里,赚钱,不能花钱。
春娇以前也是这样,除了家里的花费,觉得花钱购置东西就是一种罪。
自从来到中医馆上班后,看到志刚即便在万春堂营业额为零的情况下,也同意自己购买药油儿瓶时,春娇对花钱又有了一个新的概念。
钱有很多种用途,可以用来买生存物资,可以用来享受生活,也可以用来生钱。
就像这种花钱购置的一切用来将来更赚钱的东西,都是为了生钱的,这种钱该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