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516年。
此时陆远已经进入扮演世界三年了。
三年来,整日抄录整理书籍,这周朝藏室之内的书籍,陆远基本全部翻阅过了。
在这三年之中,老子也将道德经教给了众人。
当然,口述的道德经与后世那种文言文的,就要详细许多了,也通俗易懂了许多。
古代说话那就是说话,没谁用文言文的,文言文的出现,主要是书简制作不易,一卷竹简又写不了多少字。
若是不精简一番的话,那根本就没法记录下来。
所以晦涩难懂的文言文也就出现了。
也就是在这一年,老子辞官归隐。
陆远随老子一同前往了鲁国。
公元前516年秋。
陆远跟随着老子还有几个童子一同驾着牛车王鲁地而去。
“师父,前方有人阻道。”
刚出洛邑不久,行至洛水边,前方探路的马童,从前面回来对老子开口道。
“什么人这般大胆?”
听到马童这话,其他同行的童子,纷纷从牛车上取出了长剑和弓箭。
呃........春秋行走,道家之人带点武器防身很正常。
“无碍,你等在此稍候,老夫去去便可。
远,你随老夫同去。”
老子抬眼看了一下远处,对众人摆了摆手道。
“是,师父。”
陆远躬身应了一句。
“嗯。”
老子点了点头,而后和陆远两人朝前面而去。
............
“啧啧啧,我以为这老头多厉害呢,原来是把义父带上当保镖了啊!”
“说实话,有义父在身边,我也敢去啊!”
“不是,你们上课是真不听讲啊!那老者这三年来讲的东西,哪个不是至理名言?”
“我擦,这人估计得有两米了吧,这胳膊比我大腿的粗,还穿的这么讲究,这.........”
“看样子估计是这要打啊!不过在义父面前,长的壮可没什么用。”
...........
“丘见过老子,丘虽知阻道相迎极为不礼。
可这三月来,却一直未有机会与长者相见,昨日听闻长者要离开洛邑。
故而在此阻道相迎,还望长者莫要见怪。”
不多时,陆远和老子两人就来到了拦路的几人面前。
拦路其实也就两人,为首的正是孔丘孔夫子。
边上跟着的则是其弟子南宫敬叔。
只不过这孔子生的过于魁梧,且身边还有长弓长剑,这才让马童误以为是劫道的了。
嗯,春秋时期嘛,读书人长的壮实一点,带把长剑防身很正常的。
这游学在外,饿了想弄点野味之类的,带把弓在身边也很合理。
反正,就是很合理了。
在见到老子之后,孔子连忙上前行礼,并解释了一下自己的行为。
“孔子多礼了。
借用一句你说的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今日你能来此,我是十分高兴的。”
老子看着孔子点了点头道。
“长者言重了,晚辈此来是为求学而来,况且长者年长丘许多,丘岂能与长者以友相称?”
孔子连忙回复道。
“哈哈哈,不必如此多礼,礼多了,反而生疏了。
你我就是朋友嘛,年岁算不得什么,至于求学,我不过一老朽之辈,哪有什么求学不求学。
我们不过就是谈谈各自的喜好,与各自的看法罢了。”
老子摆了摆手道。
“丘在洛水这畔备有薄宴,请。”
孔丘也没有再坚持。
很快,孔子跟老子两人便在洛水边相对而坐。
孔子是跪坐,态度很是端重,对老子秉持着弟子之礼。
而老子则是席地而坐,态度很是随意。
仿佛和孔子就是普通朋友交谈一般。
陆远和南宫敬叔两人,则是分别站在了两人身后。
...........
“嘶,孔子!老子!
我了个去,我算是知道义父为什么这么拘谨了。
义父上次还称自己是老子派遣到大唐的仙使呢,这次居然真成老子道童了。
好家伙,这事情放谁身上都要拘谨一些了吧。”
“孔子啊!义父扮演了这么多朝代,几乎每一个朝代,都以儒家为主。
这也是见到儒家祖师爷了。
这算是仁义道德规范的开山祖师了,祖师保佑,让我考试考的全会,蒙的全对。”
“不会是重名吧,孔子啊!儒家至圣先师,这打扮,这肌肉,儒家?读书人?”
“其实吧,之前义父对儒家仁义道德的解释的时候,我是有些存疑的。
毕竟儒家思想不太应该如义父说的那般。
但今天我看到这儒家祖师之后,我信了,我甚至觉得义父说的都有些保守了。
现在我对于仁义道德,是在打完之后来说的,表示完全理解。
果然,讲道理这玩意,也是要有武力值保证才行的。”
“儒家讲规矩,道家随和自然,从两人的坐姿就一目了然了。”
.............
“不知仲尼此来,所为何求?”
老子看向孔子率先开口道。
“丘此来,乃是想要求问先生周礼之事。”
听到老子的发问之后,孔子立刻回复道。
“周礼?你很喜欢周礼?”
老子点了点头,而后询问道。
“是的,我很喜欢周礼,也一直以礼约束自己,但现在有些迷茫,故而想请教老子解惑。”
孔子应了一声,而后又执弟子之礼,对老子行了一礼道。
“唉,不必如此多礼,坐。
你为什么会喜欢周礼呢?”
老子看了看天,而后看向孔子询问道。
“周朝自周公推行周礼之后,天下太平昌盛。
此昌盛乃是唐虞夏商从未有过的盛世。
自周礼实行之后,天下少有战事,百姓乐业安居。
然今日之天下,战乱频发,动乱不止,百姓流离失所,遭受诸多苦难。
正是当下周礼不兴,礼崩乐坏,故而致使天下如此,才有了这许多战乱。
丘想尽力恢复周礼,丘以为,只有人人遵循周礼,才能致使天下再回太平昌盛。”
孔子思量了一下后,对老子回复道。
“嗯,有些道理。
曾经我也很是好礼,我也曾以为只需人人遵守周礼,就能重回太平。
但随着这些年读的书越多,思考的事情越多,我便放弃了这种想法。”
老子先是点了点头,认可了孔子的话,随后又摇了摇头。
表示孔子的这种想法有些过于幼稚了。
“敢问为何如此?”
孔子很是不解的看向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