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闻言,默不作声的点了点头。
这句话确实不假,就像部队里的行军打仗。
哪怕是五六十万的战役,可一场仗下来,获得赏赐事后升官加爵的数千人就已经撑死了。
可士卒即便无功而返,尚有朝廷按月支发的粮饷维系生计;但经商之人若押错宝、投错资,血本无归时,除了赔尽家财别无他法,最终还得重操犁锄,回归垄亩之间。
想到此处,他眉峰渐渐舒展,对下海潮来临时的担忧也消散了大半。
陈羽说完之后,喝了一口茶,顿了顿道:
“既然这次兴起海上丝绸之路,只有一部分人可以赚到钱,那其他那些没有赚到钱的弃农从商者,对于国家来说,在这种过程中就没有作用了吗?”
朱棣经过短暂的思考,脑海中并没有想出什么好的答案。
在他看来,
那群百姓明显就是投机取巧之辈。
海上丝绸之路赚钱,就舍弃耕地。
简直倒反天罡。
失败后虽然会回归本质,但这期间农耕一事也不可否认的荒废了。
这样的家伙,对国家来说,定然百害而无一利。
尽管朱棣心中有答案,却选择了沉默。
陈羽喝了一口茶缓了缓,看着老朱二人没有说话,也并没有放在心上,毕竟他压根就没有指望这两人能说出什么答案。
再者,如果没有后世华夏零几年加入世贸引发的全面下海潮,他也无法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例子,给出正确的预测。
“那些弃农从商的百姓,哪怕失败了,可是对于国家构建经贸体系却依旧有着巨大的作用。”
“当然,这个论调我们暂且搁置在一旁,先推测一下大明在这种情况下的经济贸易体系的构建过程。”
“首先当百姓弃农从商的那一刻起,他们农民的身份就转变为了商人。此时自然也具备了商人的一些特征,那就是不分地区、不分国君,唯利是图的特点。这点也是历代君王打压商人的原因所在,正是因商贾心中难存家国大义。”
“但《管子·侈靡》中说,商人对于国家,并不是庸碌无为的人。他们不挑剔居住的地方,不挑剔所侍奉的国君。卖出货物是为了牟利,买进货物也不是为了收藏,而是为了将其流通;国家提供场所,他们就可以借此贩卖货物以此赢利。”
“管子已经认识到,商人可以创造财富,带来繁荣。”
“可这个财富来自哪里呢?”
话落,
夏原吉听的有些出神,管子的书籍,他当年不是没有读过。
可他感觉无用。
甚至有些理论他认为会阻碍国家的发展。
但经过陈羽的一番讲述,他突然感觉之前看不上的有些东西,正在脑海中重新构建。
旋即,
夏原吉双眼一亮,直接说道:“商税!”
陈羽点了点头:“不错,就是商税!一件货物,因地域不同,利润就可以翻十几倍。大明组建的下西洋,不就是奔着这些利润去的吗?
“可郑和的商船,几年才可以开拔一次,明显就是放着大把的钱不赚。”
“老朱,还记得我最开始给你讲过的海上保护费与商税的结合?”
朱棣点了点头,可陈羽当时所讲述的乃是既得利益团体的合作下海。
听从陈羽的讲解,设立了‘永乐公司’。
但眼下面对的群体,乃是那些拥有土地的百姓。
身份相差巨大,相应的,所带来的影响也必将相差巨大。
陈羽继续说道:
“老朱你在想想,之前咱们合伙的精盐生意,如何解决的流民问题?”
朱棣脱口而出,“以工代赈!”
陈羽笑着说道:“不错,可若是将以工代赈拆开就可以发现,精盐不就是一件贸易,但这个过程中对我们产生了利润。同样对于流民来说,运输、制造、生产、包装等等衍生出来的工作岗位,养活了这些人。”
“若是更多的精盐贸易诞生,是不是可以给大量百姓带来想不到的工作岗位,当然因为当时安置流民是特殊问题特殊对待,接下来这些岗位一定不是只管饭就行,而是付钱,也就是能让百姓饿不着的同时,钱袋子鼓起来!”
“让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朱棣细细咀嚼着这几句话,感觉每个字他都能认识,而且连在一起的意思他也能懂。
但为何给他一种熟悉而又异常陌生的感觉!
陈羽点了点头道:“不错,既得利益集体哪怕将他们全部拉倒海上丝绸之路上,可终究有限,当然为了作为区分,可以将这部分作为国企,意思就是国家企业;另外,民间这些百姓想要下海经商者,所创造的生意,可以将其称之为私企,也就是个人企业。”
“二者区别就在于,国企的首要目标是为了充盈国库,但私企的目标在充盈国库的同时,还可以藏富于民!”
话落,朱棣脸上满是震撼。
藏富于民!
让百姓钱袋子鼓起来!
国企与私企的建立!
古今哪位帝王恐怕都不可能做到这一点,毕竟对于他们来说,只要使得百姓饿不着,甚至是饿不死,说白了就可以称为一个圣君,乃至盛世。
眼下,朱棣好像看到了可以让自己彻底莅临千古一帝的位置!
夏原吉想了想,忍不住插嘴说道:“陈兄弟,这岂不是就是管子的理念:无市则民乏。”
陈羽点了点头,赞扬道:“不错,你在经济一行上的悟性,比老朱那家伙有天赋。没有商人的运输贩运,市场商品就会匮乏,百姓生活就会贫乏。”
“贞观时期之所以国力强盛,国库充盈,就是因为商业发达,因为商业不是孤立的,可以带动各行各业的发展,但在我看来,还不够发达,中间的限制要素还是很多。”
“毕竟自古以来,重农抑商哪怕是千古一帝李世民也无法避免。但话又说回来,百姓自古以来过的都是看天吃饭的日子,一遇到天灾,如果没有朝廷的及时赈灾,那么等待他们的只有死路一条。”
“可若商业发展,对国家而言,国库更加充盈;对百姓来说,除了赖以生存的土地之外,是不是又多了一条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