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宝强发布微博声明的当晚,星城市委大院九层依旧灯火通明。
李一凡刚结束探班返程,一进办公室,陈晓峰便递上一份标注“特急”的内参文件。
《潇湘省委政策研究室内参·特急(密)》。
他快速翻开,第一行标题便令他目光微沉:
“部分省内政企合作机制存在资本过度嵌入政务程序现象,易引发社会舆情误判和组织结构不稳定……”
文内虽未指名道姓,但所有人都知道,矛头所指,正是星城市“制度改革+社会资本联动”的样本试点。
李一凡静静看完,缓缓放下文件,目光望向窗外——
“果然,他们按耐不住了。”
与此同时,潇湘省委办公厅五楼,一场由副省长唐志衡主持的小范围闭门会议悄然召开。
“凡星资本进入制度平台,是不是一种资本反哺权力的伪装?”
“凡星资本进入制度平台,是不是一种资本反哺权力的伪装?”
“星城市市委书记的弟弟,是否应当避嫌?”
“省委副书记兼任省会市委书记,本就是例外,是否该重新评估?”
八月的潇湘,热浪蒸腾,省委大院的气压却更沉。
这些话,没有出现在任何正式文件上,也没有走进会议纪要。但过去三天,几乎所有省委常委、厅局正职都听过一遍,且听得越来越密、越来越直。
幕后操盘者,唐志衡,终于不再遮掩。
省委常委、副省长、财政老派出身,根基深,作风稳,在过去的常委会中多次对李一凡的改革举措持保留态度。此次,他首次在系统内部点名李一凡,目标明确:削弱其改革主导权,为组织层级的再分配做铺垫。
7月30日上午,唐志衡借“省级产业发展资金统筹会议”之名召集财政厅、发改委、纪委、宣传口等主要官员。会议核心不言而喻:
“近期有部分城市在推进‘政企合作试点’中,引入社会资本路径过急,特别是某些资本背景敏感,极易造成公众对政府公信的质疑。”
说完这句,他停顿两秒,眼神一扫众人,接着道:
“尤其在市政务平台与某基金关系交叉频繁时,是否应考虑制度收缩?是否该由省委专门讨论这一模式的合法性?”
在场的人都听懂了——这就是唐志衡的“翻牌”。
一出手,就不留余地。
省财政厅厅长周德兴脸色凝重,张国威纪委副书记则当场表示:“若确有举报,我们纪委可以启动初步核查程序。”
而此刻,远在星城市委大楼的李一凡,正坐在自己的办公室里,手中捏着一份文件,封面上印着“潇湘省委政策研究室内参(特急)”八个字。
文件内容直指星城市政企合作机制存在“资本过度参与政务事务风险”,并提出“制度收敛建议”——明显是唐志衡系统的舆论前置打击。
李一凡将文件合上,眉头紧锁,但没有立刻召集任何人。他只对秘书陈晓峰说了一句:
“去通知王平书记,我明天要见他。”
“另外,联系市审计局、国资委、金融办和改革办,一起准备一套完整报告,内容包括:凡星资本过去三年所有在潇湘项目的参与方式、股权结构、审计记录、退出机制,全部透明化。”
“我要在问题被他们扣帽子之前,把帽子拿到手里。”
下午三点,李一凡亲自走进市纪委大楼。
王平书记正在翻阅纪委月报,见他进来一愣:“你可是我们这儿最干净的常务官之一,今天怎么主动来了?”
“正因为干净,所以怕脏水泼到制度身上。”李一凡平静回答。
“我正式请求市纪委联合市财政、审计、国资四部门,对凡星资本过去三年参与的所有政企项目进行制度合规性审查。”
“结果必须公开,过程必须可查,程序必须无漏洞。”
王平怔了几秒,随即竖起大拇指:“你这是主动放权审查?”
“不是放权,是扞卫。”李一凡站起身,“我要让他们知道,在我主政的地方,政商之间,只有制度,没有私情。”
“谁想抹黑星城市,就得先问问制度答不答应。”
与此同时,赵建国在省委书记办公厅内听完吴庆林的汇报,轻轻点头:
“老唐出手了。”
“你去跟许宏志通个气,让他盯紧组织口;张廷山那边也得盯住,不许发改委被舆论带偏;周立德配合李一凡,把材料提前往中办报备,堵住上面任何猜疑空间。”
“我要他们知道,星城市不光是李一凡的,也是我赵建国的。”
当天傍晚,李一凡签署“星城市政企合作信息化平台审查通告”,文件开头一句话震撼全城:
“欢迎监督、欢迎质疑、欢迎挑刺;但不欢迎臆测、不欢迎造谣、不欢迎政治投机。”
这份文件一经发布,当晚便登上大夏日报首页,《大夏社》发表评论:《制度主动接受检验,是最强的政治自信》。
第二天,省委办公厅被这份文件刷屏。
而唐志衡手中正在起草的“省委建议暂缓星城市政企合作推进试点”的提案,在还未提交之前,就已被打上“过时”的标签。
真正的翻牌,已然开始。但这一次,李一凡先出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