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二十七日,一则标题为《制度强城:星城市政务与资本共治实验》的特稿横空出世,登上了《大夏社·政务观察》的头版。
通栏黑体字之下,是大段深度调查与高频数据的组合呈现:
——“从‘星盾八条’起步,到‘星芒计划’落地,再到产业开放项目招投标制度化,星城市以政务制度为核心,资本引导为工具,打造出地方治理的新范式。”
——“凡星资本作为社会资本代表,没有享受任何一纸补贴,却愿意投下十亿资金,参与数字产业平台建设,这背后的制度吸引力,不可忽视。”
——“据我们从潇湘省委宣传系统获得的确认信息,星城市的制度改革已被列入省委重点观察样本,或将成为年底向大夏中组部、大夏中秧政研室提交的改革案例之一。”
文章署名“申耀东”,全国政务观察领域资深评论员,曾多年撰写省委班子风格报告,其文章风向,被视为官媒语境中的“气压计”。
当天下午,《大夏日报》头版跟进报道,题为《制度硬度,是一把城市治理的标尺》,直截了当地提及了李一凡的名字:
——“2016年下半年,潇湘政坛最值得观察的人物,不再是新任省委常委,而是星城市委书记李一凡。”
——“他让制度走在权力前面,也让规则成为所有资本和政务的唯一语言。”
星城市政务新媒体后台数据几近爆表,“李一凡”“星芒计划”“制度之城”接连登上热搜。
市委宣传部例会刚开场,办公室电话就响个不停,新华社驻潇湘记者站、中政办信息组、《南方人物周刊》、《时代参考报》、秧视政务频道、大夏人民网时政部等十余家媒体相继致电申请专访。
“书记,中秧媒体盯得越来越紧。”王志明脸上有些复杂,“我知道这是好事,但……会不会太快了?”
李一凡望着窗外沉思了几秒,道:“太快?也许吧。但我们本来就在用全力跑。”
他转头望向王志明:“但别被表扬冲昏头脑。你记住一句话,‘过誉之后,必有审判’。”
“我要你组织一个专班,立即启动‘媒体风险识别机制’,对当前所有宣传内容进行三类划分:中性正面可接受;过度吹捧需降温;可被政敌利用的部分,一律主动撤稿。”
王志明一愣:“主动撤稿?可这……那几篇都是央媒的。”
“我不管是谁写的。”李一凡语气沉了下来,“我是书记,不是明星。我的名字可以出现在简报上,但不能出现在八卦上。”
“你去告诉媒体,我们欢迎关注,但不接受‘个人神化’的叙事。我们的方向是城市改革,不是个人崇拜。”
“还记得林老当年那句训话吗?”
王志明肃然起敬:“‘干部一旦走上舞台中央,就必须忘了自己是谁。’”
“对。”李一凡点头,“我不怕政敌说我有资本关系,我怕的是我忘了自己是谁。”
次日,《大夏日报》主动撤下《制度硬度》一文头版,改为文化产业改革专题,《大夏社》则将“李一凡”名字从原文中删去,仅保留“星城市政务样本”字样。几位媒体负责人私下交流,都对这位“潇湘政坛最清醒的人”表示佩服。
与此同时,在省委办公厅内,吴庆林正将媒体材料整理成分析报告,交至赵建国书记案头。
赵建国翻了几页,笑道:“看来,小李这回是真的懂了。”
李尚民省长也表示:“制度的事一凡抓得实,但控舆情也越来越成熟。”
“这几年潇湘有不少年轻干部冒头,能冲上来的不少,能稳住阵脚的没几个。他这一点,让我放心。”
“下半年人事大调整,小李这边,该铺路的,也该准备准备了。”
但另一边,省委常委、政研室主任唐志衡则在会议上冷冷说道:
“我不反对制度改革,也不质疑星城市的表现。但我想提醒一句:不能让‘制度改革’变成‘家族延伸’的遮羞布。”
“尤其是当某些资本‘恰好’姓李,而某些项目‘恰好’只让一个资本方中标时,就更要小心。”
会议桌边,一位副秘书长欲言又止,但终究没接话。所有人都知道唐志衡在指谁。
消息很快传回星城,王志明第一时间请示是否需要反击。
李一凡只说了一句:“不急。”
“等他们再咬一口,我就拿制度铁锤砸下去。”
“这场局,已经到了该亮底牌的时候了。”
而远在上海的李明杰,则在听完星城的这轮风波后,通过私人加密渠道回了一句话:
“哥,凡星准备好了。你不动手,我不出声;你若动手,我把名单送你。”
这不是交易,而是一种无声的默契。
兄弟两人,从未在台面上并肩,却早已并肩在历史洪流中——一个手握权,一个手握筹码,真正懂得如何用制度与资本,改写城市与时代的脚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