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临,星城市政府二号楼的一间灯火通明的小会议室内,李一凡与市委秘书长梁国涛、组织部长何国庆坐在一张圆桌前,气氛却并不轻松。
“这是最新一批试点干部的评估结果。”何国庆递过来一份数据表格。
李一凡接过翻阅,眼神沉稳。
“衡洲、岳西、邵元三地干部制度适配率分别为91%、88%、62%。”何国庆道,“其中邵元落后主要问题在于地方组织体系惯性重,部分副职干部明显应付、敷衍。”
李一凡没有第一时间表态,只问了一句:“岳西的干部动得开吗?”
梁国涛立刻接话:“目前星城市制度型干部流向最密集的就是岳西。已经有14人赴任,其中5人为中层主管,其他为核心骨干,都是你点过名的‘第一批制度实践人员’。”
“我们要的不只是完成指标,而是真正在干部结构上动起来。”李一凡声音不大,但句句扎实,“如果哪个地方制度跑不动,人就得换。”
他顿了顿,看着何国庆:“从这批人里,选三位直接提拔——让全省看看,跟着制度干,有出路。”
“书记的意思是?”
“直接晋升正处。作为省内首批‘制度适配型干部提拔通道’试点。”
“有合适人选?”
“有。”李一凡不假思索,“陆铭,江陵市商务局副局长,主导签约条款调整,压制住美团区域运营口径,全流程执行无变形;还有林知行,岳西制度推进组副组长,技术出身,制度迭代能力极强。”
“第三个,调出星城市系统。”他抬起头,语气一顿,“朱宛,东城区市场监管分局副局长,直接调任邵元市副市长。”
梁国涛有些惊讶:“朱宛调邵元?那边派系盘根错节,她过去是……”
“去开刀。”李一凡语气冷静,“不动,就动他们的人;不改,就派自己人。”
“制度推广,不止要靠数据和文件,要靠人去硬撬。”
——
三天后,潇湘省委组织部正式发布调令:
陆铭任岳西市副市长(挂职,主持商务工作);
林知行任衡洲市商务局党组书记;
朱宛任邵元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文件一出,潇湘官场震动。
因为这是潇湘历史上首次由“制度适配力”主导干部晋升和跨市任用。
而且,朱宛的任命直接打破了邵元原有派系系统的干部推荐顺序,成为“制度派空降”的样板人物。
短短几日,潇湘各地多个厅局组织部暗中向星城市递来干部协作请求,表面上说是“交流挂职”,实则是想打探制度干部筛选机制与政策动向。
——
与此同时,大夏央视专题栏目《制度之路》派出调研组抵达潇湘。
但李一凡并没有接待媒体,而是让梁国涛统一安排调研路径,重点放在三个问题:
1.\t商户合同退出机制执行情况;
2.\t骑手社保覆盖情况;
3.\t制度干部提拔机制试点成果。
而调研组结束采访后,栏目组在未通知潇湘省任何单位的前提下,公开发布评论片段:
“在潇湘,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对平台治理的制度构建,更是对地方治理者能力的一场重塑。”
“他们把一个看似经济的改革,转化成了一场人事结构与政治治理的革命。”
这段评论在网上迅速发酵,在中央媒体圈子中引起热议。
有评论甚至点名称:
“潇湘制度干部,是中国政务系统未来十年的试验田。”
——
省委书记赵建国在四九城收到简报后,批示三字:
“加速复制。”
他同时召集省委常委小范围会商,明确指示:
“制度能推起来,是因为人配得上;要让制度站住脚,就必须有一批能打硬仗、能蹚新路的干部。”
“干部不更新,制度就只是花架子。”
会议结束后,李一凡与赵建国单独交谈。
赵建国意味深长地看着李一凡:“你现在不是一个市委书记在试点,而是省委副书记在下场重构系统。”
李一凡轻轻点头:“书记,我们走到这一步,就不能再回头。”
“星城是起点,潇湘是底座。下阶段,是要往全国看了。”
赵建国凝视他数秒,笑了笑:“你真准备好了?”
李一凡没有答话,只是从文件夹中抽出一份文件,放在赵建国面前。
《潇湘平台治理制度复制路径建议(全国适配版)》——
赵建国拿起文件,翻看数页,随即放下:“我知道了,你准备出潇湘了。”
“不是我。”李一凡轻声说,“是这套制度,走得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