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三来到小黄棕狮王号飞轮里面的、在环形平板面上的、朝向西北偏北和北面两个方向的、舷窗屏幕下的仪表柜之间的位置时--
陈院士和苏青--已经在着手、把安装能源池小圆球的盒子往环形平板面上焊接了…那个小盒子--原来是用激光切割机切下来的,相对来说切割得比较精准--
把小盒子往原切割的洞框里一按--缝隙是很小的、就像是把小盒子像抽屉似的往洞框里移--一不小心移歪了,还会出现卡顿--
在移入到指定位置后,就先了个“三点定一面”--苏青亲自操作…拿了个手提式的、可以自动移走的亚弧焊焊机--先在小盒子和环形平板面之间的缝隙上点了三个点焊--
然后是水平仪检查、激光测距仪校验,敲敲砸砸的--校验好后,再在缝隙上先点焊三点,然后开始逐一的长缝隙焊接--
阿三看着都觉得有是高级--那焊缝光溜平整、都快看不出是条焊缝了…
而这一切,同时被三个小年轻用三台高速摄影机、从三个角度,拍了下来。
当然,尽管焊接得这么好,但总归不是关键位置的焊接。安装能源池小圆球的小盒子--焊在环形平板面上--焊接好了以后,就是阿三要出场了--
第一步,自然是要清理现场的作业面--要使在环形平板上的、原来在靠近舷窗屏幕下的、仪表柜下左侧的、能源池小圆球安装盒的周围、2米直径圆范围内的作业面--一尘不染--清除掉刚因刚才的焊接而留流下的渣尘,以免在后续的分解缠移操作中--分解出来的元素细末在一一堆放时--被混合了其他杂物。
在执行这一步的操作时,阿三来到了能源池小圆球安装盒的旁边、叫退了所有人--离开作业面--退开至少5米…
陈院士:阿三国士,这三个摄影机,能不能留在原地?我们用自动拍摄,怎么样?
阿三想想后,点点头说:那至少也要退出3米以外…
三个小年轻人,也只好把高速摄影机架设在离开阿三约3米距离的地方,设置并开启了自拍程序,这才离开--到5米以外的地方去了。
而此时,阿三忽然的记起来了,在翻看微微找到的贵蛋的记忆信息时,曾看到过有关设置分身的能力要求--其中有一条、要求就是--能使用6微小级的力量用于分解移离和回移--
这个6微小级好像就是:vN1级-1000g,vN2级-1000~100g,vN3级-100~1g,vN4级-1~0.01g=10mg,vN5级-10~0.1mg,vN6级-0.1~0.0001mg。
其中:vN4级-1g~10mg是起步能力。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能力呢?阿三突发的很想试试、体验一下,于是伸出左手掌、同时在心中默念了这样的指令:目的地--前方1米5半径圆范围内、使用vN4级微小力--放--
然后用左手掌向身下的地面一扫--
可是--并没见有气流或什么其他东西从手掌中冲出--去扫荡周边的地面--
正在疑惑时,脑子里响起了规则管理中心的那个很友好的女声的声音:请问本主,您是要补充力量级别的使用规则了吗?按照您指令的--要启用vN4级微小力去外放--分析、您想要启用的是微小力,并以如下的级别划分为规则--
vN1级-1000g,
vN2级-1000~100g,
vN3级-100~1g,
vN4级-1~0.01g=10mg,
vN5级-10~0.1mg,
vN6级-0.1~0.0001mg。
请您确定:是或不是--
阿三立刻默念:是的。
很友好的女声:本规则管理中心提醒本主,与这6个微小力级别相对应,会产生的6级速度是:
1F级-每秒1万2千米。
2E级-每秒2万4千米。
3d级-每秒4万8千米。
4c级-每秒9万6千米、
5b级-每秒19万2千米。
6A级-每秒38万4千米。
与此相对应,对本主的库存能量值的消耗限额是:
vN1-1F级--1%
vN2-2E级-2%
vN3-3d级-4%
vN4-4c级--8%
vN5-5b级--16%
vN6-6A级--32%
安全规则是--库存能量值达到消耗限额时、终止执行指令的任务。在库存能量值还允许时,可再重新启动指令任务一次。
请问本主,您确定要启用这些规则吗?
阿三稍微的想了一下,就默念了:确定!
很友好的女声:好的本主,以上规则将立刻予以存档、用于对照验证指令、并启动执行。
请您再次确认:您的这次指令,是以vN4-4c级--微小力组合--启动外放--您能确是这样的吗?
阿三默念:能确定。
很友好的女声:好的本主,这次指令将在结束对话的9秒钟后开始执行。以后这种指令都将在8秒钟后执行--有5秒钟的启动期和3秒钟的提速期。在此期间还可撤销指令。这一点,也请本主能记住。
阿三:哦--好的…知道啦…
很友好的女声:好。祝本主在今后使用愉快--
阿三:谢谢…
规则管理中心的声音消失了。
阿三立刻高度紧张起来--心想:用这么微小的力和这么高速度的组合,站着实施“外放”--是不是距离有点远、太浪费库存能量了啊…
于是阿三就蹲下身、使自己的左手掌离地面近一点。不知不觉中,9秒钟到了--阿三感觉有一股气体--淡蓝色的--冲出了左掌心--向地面喷去…
奇妙的景象出现了:好像是一股淡蓝色的火焰--喷向地面,烧尽并吹走了地而上所能喷到位置里的一切杂物--但一点也不冒烟、也没“尘土飞扬”的景象--
阿三连忙移动左手掌--像用抹布擦地似的、把在安装能量池小圆球盒子周围1米5一个环圈的地面都“抹”了一遍…那效果,真正是快要做到“一尘不染”了。
阿三并没等用完8%的库存能量,就指令关闭了这次的“外放”--虽然有点心疼--用库存能量来打扫卫生,好像是划不来…
但对后续的纳米级甚至是皮米级的分解缠移的操作来说,这种“打扫卫生”的操作又是必须的,并且不是一般人所能完成的。
好在,从指令关闭这种“外放”、到执行完毕--只要3秒钟--这又是一种体验,对此阿三感到很满意,同时又积累了一条经验:可以预设好关闭“外放”的时间的--
这样就可以尽量减少空置“外放”的时间,能节约个1秒2秒的库存能量的消耗。
1秒2秒的库存能量消耗--可不是个小数字啊…1秒钟就是全力移动1万米,消耗的库存能量--恐怕也还没有用vN2-E级微小力组合的“外放”1秒--所消耗的库存能量的…一半吧--理论上推算、就是这样的!
好吧,第一步操作,算是满意的完成了。
第二步:是清理导光管的切口--左侧小能源池安装盒子的盒内的一头--还有着一节导光管、有一个切口的--
就是是个切口、要与从导飞指令中心过来的(通过与小天桥一侧的绑定过来的)导光管的切口对齐--并清理掉因激光切割而形成的烧结层--然后再焊接--这是普通人的操作思路。
然而,在阿三的操作里,就只是:把从导飞指令中心过来的那个导光管的切口--先启动分解缠移中的移离法--进行分离--一直分离移到管囗的烧结层--全部消失为止、同时起用外搜--回录程序--记录下各元素被分离时的顺序、数量、位置--
并按外搜--回录程序、在小盒子周围的、刚“打扫卫生”过的场地上、按顺序堆放好各种分解移离出去的元素细未--
接着,就是对留在安装能源池小圆球盒子内的那节导光管进行彻底的分解移离--
在把这节导光管全部分解移离时,却是仍按分解从导飞指令中心过来的那个导光管切口时的外搜--回录所记录的顺序--把分离出来的各种元素细末按原来的堆放顺序和位置放好--
最后,以从导飞指令中心过来的那个导光管的、被分离了激光切割留下的烧积层后的那个管口为原点,启动了分解回移--
这个启动指令的内容是:以在安装能源池小圆球的小盒子外的、从导飞指令中心过来的导光管的切口为原点,按分解原点切口时的外搜-回录的记忆信息所记录的分解顺序、数量、位置,以堆放在安装能源池小圆球的小盒子外的、2米直径圆范围内的各堆元素细末为材料、用vN4-4c级微小力组合、实施分解回移--立刻编码并发出指令、立刻执行--
果然,与用一片碎瓷片修复古董瓷器时--首先是出现了以这块碎瓷片为原点而“画出”的虚拟的原瓷器的外型--一样--
以从导飞指令中心过来的导光管的切口为原点来修复被切割、又被分解移离了的那节管子--
首先、就是在原点的切口处--也出现了一节虚拟的导光管的外型--就是原来没被切割时的导光管的原来的外型形状的“画像”--一节光溜溜的管子、管子的顶端有个喇叭口…
接着就是分解回移--就像4d打印机似的、在安装能源池小圆球盒子周围、1米半径内堆放着的、刚从原点切口处和小盒子内的那节管子中分解移离出来的各种元素细未--又以一种规定的顺序--被一点点、一点点的“打印”到原点切口的虚拟的“画像”形状中去了--大约过了18秒,整个虚拟“画像”就变成实体了--
随后,阿三又立刻启动了定点扫描--对“扫印”出来的那节管子与原点的连接状态进行了检查--结果相当好--可以说是天衣无缝--
因为新的管节是“打印”出来的,相当于重新制做,估不存在管壁内毛细管对接错位的问题。当然,这个结果还要陈院士他们去确认。
于是,阿三对还在5米外发呆的陈院士说:陈老啊--您有办法来组织验收下吗?看看这个修复的管子--状况如何?
陈院士:嗯、哦--有办法的,小苏,你来--
苏青:噢--好…
苏青立马就从一个小年轻的手中接过一个仪器,走到阿三身旁,蹲下身子,用仪器--像是个什么射线的探测仪--有探照镜头的、顺着新修复出来的那节管子来回的探照、特别是对原切口处进行了仔细的探照--最后向阿三报告:老大--简直是完美--太完美了--
阿三:嗯--好吧,我们再来修复仪表盘下的那节连接的导光管吧…你们把仪表盘上的按钮键都装回去了吗?
苏青:都装回去了--老大、您检查一下,看看有没有装错?
苏青手一指两小年轻人…你们两个、把仪表盘扛过来…
那两人应声而动,一人一边、把放在地上的一块约1米长60公分宽的仪表盘面板扛了起来,来到了阿三的面前--
阿三又启用了定点扫描--对仪表盘进行了扫描检查…从扫描后出现在脑子里的场景图看:这个仪表盘,上面的两边各4个、一共是8个小按钮,底下都有两根毛细管--连接到导光管的管壁中的、与管壁中的16根毛细管一一对接--
而在仪表盘中间的一个大圆按钮--底下就一个管子--连接到从能源池小圆球盒子传过来的那根导光管的中心--
怪不得有16条毛细管在管壁中--原来它们是在传送专控向某个方向移动的光源能量的啊--
而导光管的中心、不仅给仪表盘传送着总光源、还给“点亮”舷窗屏幕提供了总光源、并实施了可控…
再查看一遍仪表盘下的导光管的切割口--发现除了烧结层,在管壁中的16根毛细管,至少是有3根是完全“压扁”了或是“撞扁”了的,还有8根--有不同程度的“压扁”或“撞扁”…这就是引起失灵的原因?
以前是因为没想到管壁内还有毛细管--这才没注意到这个问题的?
阿三连忙又启动定点扫描、对来自安装能源池小圆球盒子方向的导光管的激光切割的切口进行了查看--
看到的结果与仪表盘下的切口、基本上是一样的状况…只是在来自能源池小圆球盒子方向的导光管的管壁内,“压扁”或“撞扁”的毛细管的长度--最长处--至少有2公分左右,最短处也至少有1.5公分…
俗话说:发现问题就是解决问题的一半…阿三太高兴了--这不就是等于说--小黄棕狮王号飞轮可以彻底修复了?
技术上没有难度,最多就是以仪表盘下的切口为原点,分解这个切口以下的整条导光管,也就是40多公分的总长度、下面的一个接口是个90度转弯的喇叭口--仅此而已…
至于修复来自导飞指令中心与安装能源池小圆球盒子连接一的导光管--采用的是横向分解缠移和回移、而修复仪表盘下的与安装能源池小圆球盒子连接的导光管--是需要纵向分解缠移和回移的--在vN4-4c级微小力组合的操作条件下--那都不是事--根本不受影响、或来不及影响--
于是,阿三宣布:各位--后退到5米外--嗯--摄影机可留在3米外--执行吧、我要开始修复仪表盘下面的这节导光管了--
众人有什么话好说呢?只有听令而行了。
随后,阿三又对仪表盘下的导光管来了个与修复来自导飞指令中心与安装能源池小圆球盒子连接的导光管--几乎是一样的程序和步骤,只是把原来的横向缠移和回移改成纵向操作了,其他都是如法炮制…
23秒后,阿三结束了操作…
阿三叫来苏青:小苏啊--接下去,你只要把仪表盘下导光管下面的90角转弯的喇叭口--对准从安装能源池小圆球盒子来的导光管的出口--再把仪表盘焊接在飞轮的内壁上,固定好,就行了。怎么样--这总能做到吧--
苏青:能--这个是能做到的--
阿三:好吧,这里就交给你了--我去检查下朝北的那个仪表柜,如果是同样的情况,我们把它也修复一下,说不定这小黄棕狮王号飞轮就彻底的修复了呢--
苏青、噢--好!这就太好了--
阿三:嗯,你干你的,我干我的,咱们分头行动--
阿三不再管苏青的事。而是快步的走到朝北方向的仪表柜前,开启定点扫描--查看仪表盘下的那节导光管的管壁--
果然,管壁内也有毛细管被“压扁”或“撞扁”的情况,而且比朝西北偏北方向的仪表盘下的那节导光管--管壁内的毛细管--“扁”得更严重--
由此阿三推想到了--可能朝东北偏北方向的仪表盘下的导光管、也存在这种情况--
于是阿三又去查了朝东北偏北方向的仪表盘下的导光管--果然、也存在这种情况--只是“扁”的状况轻微、勉强还能使用…
最后,阿三是一不做二不休,把有问题的两个仪表盘下的导光管也彻底的修复了…
一直忙到来了群小狮猛士…它们是按计划来熟悉一下小黄棕狮王号飞轮的--
阿三就对陈院士和苏青讲了小狮猛士的比赛安排,然后说--我们就打道回府吧--这里让给它们了…
在离开小黄棕狮王号飞轮的最后时刻,阿三对陪同送行的狮大太子和二太子说:你们可以启动飞轮试试…看看飞轮是不是完全修复了--
狮大太子:真的?太谢谢尊皇主了--我们马上就试--
阿三是好人做到底--把陈院士、苏青等一伙人,通过加连、全都带飞回“工作室2”的门前,这才回去5号黑飞轮,回到5号黑飞轮里面后,一下子感到无比的乏力,瘫坐在餐桌旁了…
他娘的--这是又透支了?阿三担心的想道…立刻开启了内搜--查看库存能量值--
3秒钟后,就有报告出现在阿三的脑子里了…
看了一遍后,阿三一声惊叹:哦去--综合库存能量值--只有42%了?少于一半了?
阿三又庆幸:好在--还有42%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