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杀入语文教材的狠人,柳宗元是义务教育硬核安利给每个学生的文学大家,毕竟他的《小石潭记》和《捕蛇者说》不仅要背诵,多半也是考试要点。而大家最早读到柳宗元,大概是小学课本里的那首五言绝句《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大概是千年来把孤绝写神了的20个字,虽然早已烂熟于心,但偶尔重读一遍,依旧会头皮发麻。
千山万径,鸟绝人灭,一叶扁舟载着蓑翁,飘在白茫茫一片的江心,蓑衣上、斗笠上都覆盖着雪,蓑翁闭目不语,独钓寒江。】
“这诗真不赖,孤独寂静,皑皑白雪,倒不失一副美景。”
“天幕讲述的哪有一个是平平无奇的人。”
“后世学子都学他的文章,羡慕啊,这可真是名留青史了。”
“是柳河东啊,那天幕将他也就不奇怪了。”
【而柳宗元在永州写下《江雪》的时候,他母亲刚离世不久,都说父母是挡在死亡面前的一堵墙,而柳宗元的墙没了,他开始直面死亡了。他青梅竹马的发妻也已经过世多年,就连续妾和女儿也相继去世,上无双亲,下无子嗣,旁无枕边人。
而在仕途上,他被贬永州之前,皇帝就下诏纵逢恩赦,不再量移之限。意思就是即便天下大赦,柳宗元也不在赦免的行列中,所以,柳宗元写江雪时的心境都不仅仅是孤独了,应该是寂灭。面对群山,他是天地之间一孤客,若不是千里之外,还有个叫刘禹锡的挚友还牵挂着他,柳宗元就真成了断线风筝了,也正是这千万孤独,成就了极致绝美的诗篇。】
“哦哟,这是犯了多大的罪,赦免天下都不包括他。”
刘禹锡躺在塌上辗转反侧,听着天幕的声音心中焦急万分,做官免不了要被贬的,他生性乐观,贬官又不是什么大不了的。可他清楚子厚,那样的人被贬,定是郁闷至极,又是一个人,难解烦闷之情。
而且“纵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子厚听到这些该是什么心情啊。
刘禹锡再也抑制不住心情,当即写了一封书信就要信鸽送到柳宗元那里,哪怕明早就能见面,他也等不了那一刻了。
【公元773年,柳宗元出生在京城长安,跟辛勤三十年才在长安买房的韩愈不同,柳宗元的起点就是别人遥不可及的终点。他出自河东柳氏,家族世代为官,也不乏有宰相级别的高官,纵然是到了他父亲柳镇这里有些衰落,但也在长安积攒下了雄厚的家业和名声。他母亲出自范阳卢氏,更是唐朝五姓七望中一等一的大族。
唐朝很重视门第出身,这也是为什么韩愈自称韩昌黎,柳宗元自称柳河东,而刘禹锡自称刘中山,都是把自己的郡望出身亮了出来,不管血脉远近,有个名头响的家族,混长安也容易很多。当然除了出身好,还得自身够硬,柳宗元13岁时,恰逢李怀光叛乱被平定,朝中有个姓崔的御史中臣,请柳宗元代笔写一篇贺表,上书皇帝。
柳宗元写下了《为崔中丞贺平李怀光表》在长安文人圈一炮而红,被称为奇童,所以文学天赋这东西啊,真是不讲道理,但凡能青史留名的,几乎个个开挂。】
韩愈:禁止拉踩!?????你们以为买房很容易吗,长安的房价多贵啊!
“五姓七望哩!不愧是大家族,什么时候我也能当一回大家族里的少爷。”
“就你?下辈子都不可能。”
“呵,你可别小瞧我,我祖上可是荥阳郑氏!”
“荥阳郑氏?说大话也不怕闪了舌头,人那么大个家族怎么就出了你这个穷亲戚?”
“是啊,还祖上,八百年前的祖上了吧!”
“上书皇帝的东西让一个舞勺之年的孩子写?这要是写错了可是掉脑袋的事。”
“不然怎么是神童呢,不仅写了还写的极好!”
“不行,我得回去再瞻仰下河东学生的《柳河东集》”
【公元793年,21岁的柳宗元进士及第,一步踏上青云路,跟他同年中进士的还有刘禹锡,两个未来福祸与共的难兄难弟,冥冥中命运已经捆绑在了一起。也是同一年,父亲柳镇在柳宗元身上,看到了河东柳氏中兴的希望后病逝,柳宗元为父守丧3年后,被安排到秘书省当校书郎。
两年之后,他又通过了吏部铨选考试,当上了从九品的集贤殿书院正字,真正算走入了政坛。仅仅三年之后,二十九岁的柳宗元,就已经干到正六品的蓝田县尉了,柳宗元升职就跟坐火箭一般,越升越快,两年之后,他又回长安当上了监察御史里行,相当于进入中央纪委。监察百官,品级不高,权力极大,在御史台,柳宗元、刘禹锡、韩愈三人成为了同事,关系好成了铁三角。】
“升这么快,这怎么和别人做官不一样啊。”
“还是重要官职,监察御史可不得了。”
韩愈\/刘禹锡:出场费给一下?.?
【只是韩愈很快就因为炮轰京兆尹李实隐瞒关中旱情,而被贬到连州阳山县去了。柳宗元和刘禹锡也逐渐认识到,此时大唐经历安史之乱,已经失血过多,李氏皇族正在失去对唐帝国的掌控,宦官、藩镇、权臣,三方博弈还在不断削弱大唐的国力。平步青云,年少有为的柳宗元,自然也有挽狂澜于既倒的理想,于是柳宗元和刘禹锡,加入到了革新派王叔文的政治集团中,而王叔文更是太子李诵的侍读。
公元805年,唐德宗驾崩,太子李诵继位,也就是唐顺宗。王淑文包括柳宗元,刘禹锡都受到了提拔重用,柳宗元升任礼部员外郎,他成为了实权人物,参与到了王叔文主持的永贞革新中去。革新派抑制藩镇,罢黜五坊宦官、整顿税收,并且计划收回宦官和藩镇的兵权。】
李治皱眉,这后面的唐朝真是到头了,不处置隐瞒旱情的人,去贬韩愈,朝堂内外也整不好,这个唐德宗干什么吃的。哦,忘了,这个李适不是向吐蕃借兵平叛的吗,那也不奇怪了。
李世民选择性耳聋,这几个人不错,还能干出一些实事。
【在皇帝的支持和大量能臣干吏的力挽狂澜之下,不出意外的话就要出意外了。宦官和藩镇内外勾结,直接让唐顺宗歇了菜,被迫成为太上皇,将皇位禅让给了太子李纯。李纯也就是唐宪宗,继位后第一件事情,当然是清洗顺宗皇帝的近臣亲信,永贞革新也仅仅持续了180天就结束了。当然唐宪宗其实算是中晚唐时期有作为的君主了,他开创了元和中兴,后来他搞的那一套,基本也就是延续了永贞革新,所以柳宗元他们的政策和理想本没有错,只可惜跟错了人。
以王叔文,王伾为首的八人被贬到各地当司马,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二王八司马事件。柳宗元的青云路从此断裂,但往往伟大的文学都是从贬谪流放开始的,文人不幸文学幸。】
“这才多久就成太上皇了,这个唐顺宗也不行啊。”
“这个唐宪宗既然算是延续那个改革,怎么还要清洗他老子的亲信啊?”
柳宗元听到他跟错了人,心中波澜不惊,天幕讲的是他既定的路线,那如果他改变了又是怎样的呢?
【如果没有永州十年,大概唐宋八大家就变成七大了,语文课本里也就不会有《小石潭记》、《捕蛇者说》、《黔之驴》等等,当然也不会有那首孤绝千古的《江雪》。所以这是文学的幸事,是湖南永州的幸事,但却是柳宗元的不幸,柳宗元带着六十七岁的老母亲和五岁的女儿,跋涉三千里走到湖南与两广交界的永州。
当时的永州人烟稀少,毒蛇虫鼠横行,柳宗元在《捕蛇者说》中写道“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虽然毒蛇咬死的人很多,但当地百姓宁愿冒死捕蛇,也不愿缴纳赋税,可见中唐时期的苛捐杂税,已经到了猛如虎的地步了。
柳宗元也感叹“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而柳宗元在永州的日子也不好过,宦官之身连个住所都没有,一家人只能寄宿在龙兴寺。只是人一旦走背字喝凉水都塞牙,五年内,隆兴寺四次遭遇火灾,老母亲也在来回折腾下,到永州半年就去世了,五岁的女儿和续妾也相继染病去世。】
“不是都改革了吗,还有苛捐杂税,这改革什么了?百姓都要活不下去了。”
“五年内,四次火灾还是寺庙,不会招惹上什么祸端了吧?不请个道士和尚的来看看吗。”
“万一是人为的呢,这也太巧了,哪家寺庙能这么烧啊。”
“连五岁的孩子都没逃过,这可就剩下他一个孤家寡人了。”
柳宗元:这么惨?母亲也病逝了?
柳宗元为以后的自己悲伤,为母亲最后是一个凄惨的结局悲伤,甚至也为那个还没影儿的女儿悲伤。母亲他们跟着自己吃苦不说,连个体面的离世也没有。
柳宗元甚至开始怀疑自己参与改革,挽救大唐的选择是否正确了,或许选择当个碌碌无为,糊涂的庸官,也不至于沦落至此,他在《愚溪诗序》中自嘲道“凡为愚者,莫我若也”意思就是,天下大概没有我柳宗元这样的蠢人了吧。
【柳宗元开始参禅,晨钟暮鼓,听的是梵音,读的是禅经,看的是山水,怨怼愤懑、断肠厄念涌上来,淤积在心中,又在山路十八弯里随风散去。门前栽柳,窗后栽树,没有壮志,没有雄心,光阴深静,一壶茶也能消磨掉一天的时光。
后来好友吴武陵被贬永州,几人同游,途经一处潭水,遂写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潭水中空游无依的鱼儿,跟柳宗元何其相似,被困在小小的石潭中,毫无目的地来回游着,等待着生命结束的那天,柳宗元只觉得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甚至不愿意在小石潭多逗留一刻,记录后便匆匆离去了。】
“诵经,他是信佛吗?”
“难不成他出家了,已经看破红尘了?”
刘禹锡也觉得自己这位好友有点惨,但他除了安慰也没什么能做的,或者让他退出王叔文一派,可这样就一定安全了吗?
【柳宗元在永州的十年,是文学史上厚重辉煌的篇章,《永州八记》《天对》《晋问》都是在这里创作出来的,也为当时文化荒芜的湖南永州,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公元815年,四十三岁的柳宗元和刘禹锡被召回长安,本以为苦尽甘来迎来转机,但不出意外又要出意外了。乐观的刘禹锡刚回到长安,兴奋之下挥洒起了才华,写下了“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刘禹锡这首诗不仅直抒胸臆,还暗戳戳的讽刺当权者,可唐朝文风盛行,当权者又怎能听不出这弦外之音,看来十年的贬谪,还是没能让这帮革新派脑子清醒。
二月才被召回长安,三月,柳宗元和刘禹锡又走在了被贬谪的路上了,这次两人被贬得更偏,柳宗元被贬到广西柳州,而刘禹锡被贬到亳州,柳宗元知道亳州的环境有多恶劣,而刘禹锡还有个80岁的老母亲。想起自己的母亲,也是在长途跋涉折腾中去世的,他不希望刘禹锡也经历自己的苦痛,所以他上书皇帝,奏请与刘禹锡调换驻地,最后还是在裴度的帮助下,刘禹锡改任广东连州。】
刘禹锡:死嘴!没事瞎乐什么啊?不仅又被贬了还连累子厚!??^??
子厚还特意关照自己调换驻地,太感动了,以后再也不乱说话了!
韩愈就这样听着俩人被贬——回来——被贬,无奈扶额,可真是好兄弟啊!回来看看景就走了呗。
“他们关系真好,就是有点背。”
“这柳宗元如果不来永州,那些诗词文章可就没机会面世喽。”
“人家那么有才,不写这些也有别的好诗好文。”
【难兄难弟又一起从长安出发,一路同行在南谪的路上,一同走到衡阳,两人才分别,柳宗元写下了《重别梦得》,“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歧路忽西东,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这么多年来,两人的人生轨迹完全一样,如今一人贬广西,一人贬广东,若是未来晚年归隐田园,两人也要搬到一起当邻居,共度余生,或许两人都没有想到,衡阳一别便是一生。
这次在柳州,柳宗元是行政长官,手握实权,他在柳州勤勤恳恳为百姓谋福,解放奴隶、设馆倡学,禁止江湖巫医骗钱害人,开凿荒井,植柳种菊,这种治国大才到了地方上为官,基本上是屠龙刀削木棍,要多厉害有多厉害。
就像韩愈在潮州百姓心中的地位一样,柳宗元在柳州被称为柳子菩萨,百姓为他修庙立祠、刻碑塑像,敬若神明,柳宗元也时时想起隔壁的广东兄弟刘禹锡,给他写去诗信“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永别?闻言刘禹锡和柳宗元皆是不可置信,这才多久?就成永别了?二人心里都觉得是对方,恨不得立刻相见,可大唐有宵禁,即便再心急也要等到明早。
“如果每个治理地方的官都是柳宗元这样的多好,至少应该不愁过不下去。”
柳宗元听到百姓为自己修庙立祠只觉得心中有愧,他只是做好自己该做的当不得百姓这般爱戴。
【字字情真意切,只是柳宗元终究学不来刘禹锡的乐观,他心里压了太多情绪,太多孤绝,无处可说,也无人可说,他的心里已经油尽灯枯,也等不到和刘禹锡的久别重逢了。
公元819年,宪宗皇帝大赦天下,敕召柳宗元回长安的书,正飞驰去柳州的路上,可终究是晚了一步,柳宗元病逝了。柳州百姓自发筹钱,为柳宗元打造了一副棺木,把他的尸骨送回家乡,刘禹锡在接到柳宗元讣告的时候,瞬间破防,“惊嚎大哭,如得狂病、良久问故、百哀攻中、涕夷迸落、魂魄震越”
刘禹锡在极度悲痛中写下祭文“呜呼子厚!我有一言,君其闻否”意思就是柳子厚啊,我还有话没跟你说完呢,不知道你现在能否听见呢?文章最后遗憾的以“终我此生,无相见矣”收尾。】
刘禹锡眼含泪水,子厚怎就先离我而去了呢,甚至连你的最后一面都没有见到。
柳宗元只感到手脚冰冷,竟是如此啊,他心痛不能与梦得相见,感动柳州百姓安置他的尸骨,眼里流出泪水最后变得号啕大哭。
韩愈也心酸于好友的离世,最后竟然客死他乡,哎……这一次一定会改变的。
【刘禹锡将柳宗元的长子柳周六带到身边抚养,视如己出,悉心教导,又花了三年时间,将柳宗元的手稿收集、整理、编撰成了《柳河东集》,可想刘禹锡每每在翻读柳宗元手稿的时候,又是何种心情呢。他大概也会想,好你个柳河东啊,走在前面倒是又省心又省事了。刘禹锡三年笔耕不辍,他只为让好友的文字能够留存下来。
刘禹锡在晚年,得知柳宗元在永州修筑的愚溪园林,不复存在时,悲从中来,写下了“溪水悠悠春自来,草堂无主燕飞回”那些属于柳宗元的故事,属于自己和柳宗元的故事,终于成为了杳不可回的陈迹。后来柳宗元的儿子柳州六进士及第,柳宗元临终嘱托的刘禹锡都做到了,而且做得好极了。
那样勾马连环的乱世中,半点不由人,就这么轻轻一拨,便是阔大的苍凉,大致也能理解刘禹锡晚年写的,“怀旧空吟闻笛赋”思念的到底是谁了,“粲焉如繁星丽天,而芒寒色正”这是刘禹锡对柳宗元的评价。】
“这也太感人了,刘禹锡一直都在怀念柳宗元啊。”
“哈哈,谢兄,你我之情也不逊色刘柳之交,只是看完之后,感慨良多啊!”
“贤弟,你我的遭遇必定不会像刘柳这般,为兄护着你!”
“那好,小弟以后就仰仗您了!”
第二天下朝后,刘禹锡和柳宗元火速相聚,刚见面,就再也忍不住泪水“梦得!”“子厚!”
二人诉说着对彼此的关心,以后的选择,两人拿着酒樽分不得半天黑夜。
忽而,柳宗元起身拿着酒说道“梦得!多亏你帮我照顾长子,虽说现在还没影,但以后他出生了,我便让他任你为干亲!”
刘禹锡酒醒了几分“子厚,莫说胡话,我当不得。”
柳宗元强硬到“不,不管是以前、现在还是以后,你都当得,别推辞。”
刘禹锡看着他那双坚定的眼,没说话,只是将手里的酒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