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队人马如猛虎下山,气势汹汹地登上夷洲岛。他们的脚步坚定而有力,每一步都踏得大地微微颤抖。
他们目标明确,直奔皇宫所在地兴业城而去。一路上,旌旗猎猎作响,喊杀声震破云霄,仿佛要将这夷洲岛的天都掀翻。
很快,这四队人马便将兴业城团团包围。
此时的兴业城,宛如一只被困在牢笼中的猛兽,虽仍有几分威严,但已难掩颓势。
原来,城内的大部分人马都被孙权抽调至前线战斗去了,只留下五万兵马苦苦支撑。这五万兵马,面对四十万人马的强大攻势,犹如螳臂当车,显得如此渺小与无助。
在四队人马如潮水般的强攻之下,兴业城的防线很快便摇摇欲坠。城墙上的士兵们奋力抵抗,箭如雨下,滚木礌石不断砸向攻城的敌军。
然而,敌军攻势太过猛烈,一波接着一波,仿佛永无止境。
汉军用岛上的树木临时制作了无数的云梯,四十万将士如潮水般涌向兴业城下,十万弓箭手瞄准城头的守军,箭如雨下,许多吴军一冒头,就被如雨点般的箭矢射中,惨叫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三十万将士轮流搬运云梯至城下,只要云梯搭在城头,下面的汉军士卒就如蚂蚁一般,密密麻麻地一个接一个往上爬。
在城下弓箭手,特别是赵广率领的二万神箭军的掩护下,双方苦战两个时辰后,由于双方人数相差太过悬殊,汉军士卒终于成功登上城头,迅速占领了四个城门,汉军的旗帜如同一团燃烧的火焰,迅速在城头飘扬起来。
攻下兴业城后,留下前部都督张翼率领麾下十万兵马镇守。张翼站在城楼上,望着远方,眼神中透露出坚定与自信。他深知自己肩负着守护这座城池的重任,绝不能有丝毫懈怠。
而关索等五将、刺史程喜、将军田豫则率领着麾下三十万兵马,马不停蹄地紧急赶往夷洲岛的北面岸边。他们的心中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彻底击败孙权的军队,完成一统天下的壮举。
此时,关索等将领率领的三十万兵马与丞相诸葛亮的五十万人马形成了前后夹攻之势。
孙权的三十万人马被夹在中间,犹如陷入了一个巨大的包围圈,无处可逃。
战场上,喊杀声、惨叫声、兵器碰撞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惨烈的战争画卷。汉军士气高昂,奋勇杀敌,吴军则渐渐失去了抵抗的意志,阵脚大乱。
很快,孙权的三十万人马便大败,被重重包围。
刺史程喜一路快马加鞭,来到丞相诸葛亮面前,详细汇报了自己四十万人马如何抢滩登陆的经过,以及兴业城已被攻破的消息。
诸葛亮听后,大喜过望。他身着一袭素白长袍,头戴纶巾,在众将的护卫下,亲自来到吴军包围圈外。
他稳稳地坐在小四轮中,手握羽扇,微笑着对吴主孙权说道:“吴王,别来无恙!如今天下十四州,尽数落入我大汉囊中,兴业城也被我汉军攻破,不知吴王是否愿意归顺我大汉?”
孙权闻言,脸色大变,喃喃自语道:“兴业城已破?”他心中清楚,兴业城是夷洲岛的重要屏障,如今被攻破,局势已然十分危急。
诸葛亮见状,继续劝慰道:“没错!吴王岸上的人马已被我军重重包围,绝无丝毫脱逃的可能。俗话说:识时务者为俊杰。吴王不如就此归顺我大汉,也不失保住吴王的爵位,还可以让子孙后代世袭吴王爵位,永保荣华富贵,何乐而不为呢?”
“至于海上三公子孙和与四公子孙霸的战船,也被我司马大都督重重包围,无法过来增援吴王,吴王大势已去,昔日尔父孙坚将军也是汉献帝的臣属,吴王再次归顺大汉,也是顺天应人,定会为天下人所称道啊!”
孙权在心中反复权衡利弊。他想到魏王曹睿兵多将广,最终却被太上皇田英和丞相诸葛亮打败,被迫投降。
如今夷洲岛被围,兴业城被破,大势已去。如果逆天而行,结局只能是孙子兵法所曰:“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一旦到了自己被生擒活捉的地步,再来投降,保不及吴王的爵位都难以保留,甚至太上皇田英一怒之下,流放、抄家、斩首、灭族都是有可能的。一想到这里,孙权不寒而栗,他可不想做那种敬酒不吃吃罚酒的人。
打定主意后,孙权试探着道:“诸葛丞相,朕如果归顺大汉,太上皇会怎么处置朕呢?”
诸葛亮闻言心中暗喜,他看出了孙权的担忧,虽然自己刚才提出了保留他吴王的爵位,但自己毕竟不是太上皇,无法完全保证。
不过,他眼前一亮,笑道:“吴王,这点你放心,我担保太上皇会册封你为吴王,并让你子孙世袭吴王爵位,以确保你的子孙后代都享受荣华富贵。”
见孙权闻言后没有立即答应,而是低头沉思,诸葛亮继续道:“吴王如果还心存担忧,我这就派人去番禺城面见太上皇,请太上皇拟旨,册封你为吴王,爵位可以世袭。不过……”
“不过什么?”孙权抬起头,追问道。
“不过,大都督司马懿正与三公子和四公子交战,吴王必须立即下令,两军停战,静等太上皇的圣旨到来,如何?”
孙权闻言这才放下心来,点头道:“就依丞相之言!”
说罢,他立即对身旁的首领太监道:“赶紧拟旨,令三公子孙和与四公子孙霸立即停战,不得有误!”
首领太监立即点头答应,写好圣旨后,立即登船前往两位公子的楼船传旨。丞相诸葛亮也立即修书一封,交给关索,令他赶紧登船,去往大都督司马懿的楼船,亲手将要求立即停战的书信交给大都督司马懿。
同时,诸葛亮还写了一封书信,交给副将姜维,书信中提到,请太上皇下旨册封孙权为吴王,其爵位还可以让后代子孙世袭。
姜维接过书信,率领亲卫队立即出发,日夜兼程,直奔番禺城而去。
双方接到各自统帅的书信后,立即停战,原本战火纷飞的战场瞬间安静了下来,只留下弥漫的硝烟和残破的战旗,仿佛在诉说着刚刚发生的惨烈战斗。
太上皇田英接到姜维送过来的丞相书信,心中大喜。他穿越到三国,与丞相诸葛亮一起,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先败曹魏,后胜东吴,眼看就可以一统三国,中兴汉室了。
他强压激动的心情,挥笔写下了圣旨,同意了丞相诸葛亮的请求,并要求姜维转告丞相,孙权投降后,马上来番禺城见朕,与朕一起前往洛阳城。
姜维拱手答应,收好圣旨,快马加鞭返回至夷洲岛。
听闻太上皇的圣旨驾到,孙权率领三公子孙和、四公子孙霸及众将跪倒在地。丞相诸葛亮缓缓打开圣旨,朗声宣读道:
“奉天承运,太上皇诏曰:
朕闻天下大势,分久必合,今吴主孙权,审时度势,深明大义,心怀对大汉之赤诚,愿率吴地臣民归顺大汉。此诚大汉之幸事,天下之福音也,朕心甚慰。
孙权于吴地,治政有方,威望素着,今其诚心归附,朕当嘉奖。特册封孙权为吴王,赐九锡之礼,以彰其功,以彰其德。其爵位,可由子孙世袭罔替,永享荣华。
朕望吴王孙权,自此之后,当以大汉为重,对朕忠心耿耿,恪尽职守,护佑吴地百姓,安邦定国。更望吴王与魏王同心同德,摒弃前嫌,携手共进,共同辅佐朕,兴复大汉之伟业。
大汉乃天下正统,历经沧桑而不衰,皆因君臣一心,百姓拥戴。今朕得吴王、魏王之助,定能重振朝纲,再兴大汉之辉煌。
愿吾等君臣齐心,使大汉江山万代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共享太平之福。
钦此!
太上皇 田英
平昊元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丞相话音刚落,孙权高呼:“微臣接旨!太上皇万岁!万岁!万万岁!”然后伸出双手接过圣旨。
诸葛亮连忙扶起吴王孙权,众将也跟着起身。
吴王孙权安顿好夷洲岛百官和民众后,与丞相诸葛亮等人一起,踏上了前往番禺城拜见太上皇田英的征程。
一路上,他们的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与期待,也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而大汉一统天下的壮丽画卷,正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