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晨露未曦,叶明已在府衙门口等候。
今日他特意换了一身崭新的靛青官服,腰间玉带上挂着顾慎所赠的玉佩,整个人精神奕奕。
\"大人,王爷王妃已经起身了。\"赵德匆匆来报,\"世子爷说一刻钟后就出发。\"
叶明点点头,再次检查今日的行程安排。昨日带顾长青看了互市和义塾,今日则要重点展示商业改革和民生改善的成果。
不多时,顾慎陪着父母走出府门。顾长青今日换了一身藏蓝色常服,少了些威严,多了几分儒雅;王妃方然则穿着淡紫色襦裙,发髻简单挽起,显得格外年轻。
\"顾叔、方姨昨夜休息得可好?\"叶明上前行礼。
顾长青微微颔首:\"甚好。\"目光却已投向街道两旁早起的商贩,显然对今日行程充满期待。
方然则笑道:\"叶明,你安排的住处舒适得很,那床鹅绒被怕是京城都少见。\"
\"是白鹿部牧民特制的,\"叶明解释,\"用雪雁绒毛填充,轻软保暖。如今已成安阳特产,远销江南。\"
一行人沿着城东大街缓步而行。与昨日不同,今日叶明特意避开了主干道,转而穿行于寻常巷陌。
\"这里是安阳老城区,\"叶明指着一排修缮一新的店铺,\"去年我推行'市容整饬令',由府衙出资一半,商户自筹一半,统一翻新门面。\"
顾长青仔细打量着这些店铺——青砖灰瓦,朱漆门窗,既整齐美观,又各具特色。最难得的是,连小巷地面都铺上了青石板,干净整洁。
\"耗资不小吧?\"王爷问道。
\"总计两千三百两。\"叶明坦然道,\"但商户纳税积极性提高了,不到一年就收回了成本。\"
正说着,一阵诱人的香气飘来。街角处,一家挂着\"张记糕团\"招牌的小店前排起了长队。
\"这是......\"方然好奇地问。
\"安阳新创的'桂花糯米团'。\"叶明笑着解释,\"张老汉原本只是个走街串巷的卖糕人,后来在互市学会了白鹿部的奶酥制法,又结合江南糯米工艺,创出了这道点心。\"
他上前买了几个刚出锅的糯米团,分给众人品尝。外皮软糯,内馅是桂花蜜和奶酥的混合,香甜不腻。
顾长青细细品味,难得地点头赞许:\"确有独到之处。\"
\"如今张记糕团每天能卖五百个,\"叶明不无自豪地说,\"还请了三个伙计,其中一个还是白鹿部的小伙子。\"
转过街角,眼前豁然开朗——一片开阔的广场上,整齐排列着上百个摊位,却丝毫不显杂乱。
\"这是'便民市集'。\"叶明介绍,\"专为小商小贩设立。每日只需交两文钱摊位费,就能在此经营。\"
顾慎补充道:\"父王,这可是叶兄的得意之作。既解决了流动商贩占道问题,又方便了百姓购物。\"
方然走到一个卖绣品的摊位前,拿起一方绣着桂花图案的手帕:\"这针脚真细致。\"
\"夫人好眼力。\"摊主是个十五六岁的姑娘,红着脸道,\"这是民女跟女红学堂学的'桂绣',一方能卖二十文呢!\"
\"你每日能赚多少?\"顾长青突然开口。
姑娘老实回答:\"好的时候能有百来文,差时也有五六十文。比从前在家纺线强多了。\"
王爷若有所思。叶明看在眼里,继续引路:\"前面是安阳新建的'商帮会馆'。\"
会馆是一座三进大院,门前车马络绎不绝。叶明解释道:\"各地商帮在此设立办事处,既方便交易,也便于管理。会馆还设有纠纷调解处,由府衙和商帮共同主持,公平高效。\"
正说着,几个身着异域服饰的商人从会馆走出,见到叶明连忙行礼。顾长青注意到,其中一人竟是碧眼虬髯的西域胡商。
\"连西域商队都来了?\"
叶明点头:\"自从互市开通,西域、北漠、南诏的商队都慕名而来。上月还有一队大食商人,带来了珍贵的琉璃器皿。\"
离开商业区,叶明带众人转向城西。这里的建筑明显简陋些,但街道同样整洁,家家户户门前都种着花草。
\"这里是原来的流民区。\"叶明指着一排排整齐的屋舍,\"下官命人统一规划,每户分得三间瓦房,半亩菜地。青壮年安排到互市或工坊做工,老弱妇孺则学习编织、制酱等手艺。\"
顾长青注意到,不少人家门前都晒着各种酱菜、干果,还有几家正在编织竹器。
\"他们做的酱菜和竹器,\"叶明解释,\"由府衙统一收购,销往各地。去年光是这一项,就为流民创收两千多两。\"
在一户人家门前,王妃停下脚步。院中,一个老妇人正教几个孩童认字,用的正是叶明编写的《安阳千字文》。
\"府衙在每个街区都设了'识字班'。\"叶明低声道,\"不求科举入仕,只求能读书算账,不做睁眼瞎。\"
顾长青目光微动,但什么也没说。
午时,叶明安排众人在城西一家新开的酒楼用膳。这酒楼不大,但窗明几净,菜品也别具风味。
\"这'荷叶粉蒸肉',\"叶明介绍道,\"是店家从江南商人那里学来的,又加入了安阳特产的香菇,别处吃不到。\"
用膳过半,一个身着官服的中年男子匆匆进来,在叶明耳边低语几句。
\"顾叔恕罪。\"叶明起身告罪,\"城南新修的水渠出了点小问题,我得需亲自去看看。\"
顾长青放下筷子:\"一起去。\"
一行人来到城南,只见一条新挖的水渠边围满了百姓。见叶明到来,众人纷纷让开一条路。
\"怎么回事?\"叶明询问负责的工头。
\"回大人,按图纸该挖六尺深,但挖到五尺就碰到岩层了。\"工头满头大汗,\"若是绕道,得多花三百两银子......\"
叶明仔细查看了岩层走向,突然问道:\"这岩石质地如何?\"
\"坚硬得很,是上好的建筑石料。\"
\"那就地取材!\"叶明当即决定,\"把岩石开采出来,卖给互市的石匠。既解决了水渠问题,还能赚一笔。\"
工头眼前一亮:\"大人英明!\"
顾长青在一旁看得真切,眼中闪过一丝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