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之议,让所有的官员们都想起来了正德朝的宦官八虎乱政……
李公善谋,刘公善断,谢公尤侃侃……
刘建,谢迁,李东阳,三个是孝宗朝给武宗皇帝陛下留下的三个顾命大臣,刘建为内阁首辅,谢迁,李东阳为内阁辅臣。
正德元年,三人联合在一起要搞刘瑾等代表的八虎,起初声势浩大,五官监候杨源以星变陈言,刘健等阁臣借机上疏请诛刘瑾等人。
户部尚书韩文与九卿诸大臣也不断上疏弹劾。
武宗皇帝有所触动,甚至有传言,皇帝陛下看着众人写的奏陈,都吓哭了。
而后准备将刘瑾等人遣送南京闲住,并命司礼监掌印太监王岳到内阁商议……
当时包括,谢迁刘健两人都认为,目标已经达成。
但群众里面有坏人啊,文官集团也不是铁板一块,暗中商议的人中,有人家的刘瑾孙子辈的人。
有人偷偷的给刘瑾通风报信。
刘瑾得知消息后,连夜率领众宦官围绕在武宗面前哭泣,并趁机报告当时的司礼监掌印太监王岳与文官集团合谋控制天子的行为。
十六岁的武宗听信了刘瑾的话后,大怒,恕八人罪,命刘瑾入掌司礼监兼提督团营,聚掌东厂,马永成掌东厂,谷大用领西厂,张永提督京师十二营团。还下令连夜逮捕王岳等,发往南京……
而面对刘健、谢迁等人的辞呈,武宗皇帝立马就给准许了。
但,李东阳态度没有那么坚决,左右转换相当灵活……
所以他留了下来,当上了内阁首辅,开始了给刘瑾写歌功颂德的文章……
当然他成了大明朝第一个得到文正谥号的官员,同样也是大明朝唯一一个得了文正谥号,还跟宦官势力不清不楚的官员……
提及嘉靖朝,很多人都会有误区,认为世宗皇帝也是宠幸宦官,实际不然,世宗皇帝对于宫廷太监的管控,是很严格的……即便他们的存在感十足……但乱政的事情,在嘉靖朝他们是没有能力完成的……
可在正德朝就完全不同了,刘瑾是真的祸国殃民啊,而产生的政治危机是真的存在的。即便武宗皇帝看清了刘瑾的真正模样,把他凌迟处死,但给大明朝造成的信任危机,民间吏治进一步堕落,等一系列的伤害是很难修复得……
当然,制衡是存在的,可却是玩脱了。
刘瑾虽然在客观上对文官集团有冲击,但他更多的是为了满足个人私欲,结党营私,大肆贪污受贿,远远超出了正常的权力制衡范畴。
而且,武宗皇帝对刘瑾的纵容最终导致刘瑾权力失控,没有将刘瑾的权力关到笼子里面,威胁到了明朝统治的稳定……
稳定无论放在哪个朝代……都是最重要的……有的稳定是在高层建筑,有的稳定是在低层建筑,而刘瑾的存在,说白了,不管是地基,还是高层都受到了影响……
朝堂之上,诸臣在议。
无非就是议出一个皇帝能够接受的结果。
文端。
这是皇帝给的谥号。
而文贞。
是文武百官议出来的。
同样都是上三谥。
即便,有着跟刘瑾妥协的一些事情,即便皇帝陛下将这些事情,重新翻了出来,这些官员们也不敢真的事事听从皇帝的意见,既然皇帝让议论,那他们便真的议。
文贞,贞同正,在宋朝时,为避宋仁宗赵祯讳,多改为“正”。
但在大明朝虽有了文正,同样保留 了“文贞”谥号,地位同样尊崇……三杨之一的杨士奇谥号便是文贞……
当百官们议论出了文贞的谥号时。
朱翊钧立马表示了同意,也让文武百官们松了一口气……实际上,在官员们看来更改谥号,是费力不讨好的事情。
特别是李东阳这种第一个被武宗皇帝封为文正谥号的官员,即便过去七八十年,下面还是有着一帮粉丝呢,弄不好,粉丝就会闹事……
不,是铁定会通过着书立说、讲学讨论来给东阳公鸣不平,当官呢,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特别是涉及到读书人的,谁不明白啊。
西游记连皇帝都敢隐晦着骂,官员,要是得罪了那些文人们,岂不要被写的猪狗不如了……
对于官员们来说,这个也没什么必要,文正谥号,陛下想给张居正,便给了就是,何必去动人家的……
盖棺定论的事情在被翻出来,对吗,不对……
但对错,小孩子们才论……
朱翊钧看的是需要。
文正这个谥号非常高。
从太祖到武宗,这么多年,都没有一个给文正谥号的官员……
难不成李东阳比主导仁宣之治的三杨功绩还要大,比拯救大明朝,一生清廉的于谦品德要高……
武宗皇帝二十来岁给了李东阳为文正谥号……
世宗皇帝二十岁给谢迁封了文正谥号……
而今日的自己,铁定要给马上就要去世的张居正文正谥号的,而自己还不满二十岁,要是自己不加戏,大明朝的文正就跟大白菜一样了……
以后大明一朝只保留两个文正谥号,有人功绩到了,要得文正谥号,就要有人下来……
当然,在这个时候朱翊钧想的更多的还是政治需要……
朝会的铜钟余音渐散,朱翊钧拂袖离开的身影尚未消失在丹墀尽头,皇极殿中便响起此起彼伏的私语声。
“陛下这手棋下得,哎……既要捧张阁老,又何苦拿东阳公开刀……”
“当年李东阳周旋刘瑾之事,本就非议不断。陛下此番提及,也无不可啊……”
“可李东阳终究是武宗钦定的谥号。那些这几年新开的书院的书生们,怕是要写文章骂朝廷数典忘祖了。”
张四维高喊道:“诸君莫忘了,东阳公留下的燕对录里,可记着孝宗皇帝‘用人当如用器,量才而授’的训示。陛下改谥,未尝不是借古鉴今,文正也好,文贞也罢,不过是死后虚名,诸君切莫在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