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将军威武!”看到赵云如入无人之境,凭借一个人的力量就杀散了一小股侦查骑兵,韩德适时的送上了他的彩虹屁。
尽管赵云不是一个凉州人,但是韩德打心底中的认为,赵云就是凉州人的偶像,除了秦王之外,他从来没有见过一个比赵云更为凉州的凉州人了。
赵云将军总是冲锋在前,殿后在后。做最危险的事情,把安全留给自己的手下。勇猛无敌,战场上从不胆怯。韩德一直在怀疑,赵云将军一定搞错了自己的出生地。
所以,这一次,当鲁肃需要赵云带领二百人去扰乱南皮的时候,韩德第一时间报了名,他相信自己的武艺,更相信在战场上无敌的赵云将军。
赵云的目标并非攻陷南皮,手上只有两百人的他根本就做不到这样的“丰功伟绩”,他所要做的就是在南皮附近不停袭击袁绍补给队伍,扰乱冀州和幽州的联系。
赵云的袭击很是顺利,毕竟作为冀州腹地的城市,南皮虽然地理位置重要,有不少的驻军,但是这些驻军并非是袁绍的主力军队,战斗力一般。
仅仅几天时间,赵云的袭击让冀州和幽州的联系几乎断绝,很有有押运军资或者粮草的队伍可以安全的通过南皮,甚至袁绍手下的运输队都流传出了“跟着袁绍混,三天打九顿”的传言。
过去因为运输队安全,不少人托关系将自己家族中的核心子弟送进去“历练”,但是现在,那些人都想办法调出运输队了,甚至有些神通广大的贵妇人,发了一封封的信件,到了前线那些指挥军队的将领手上。
辛评受到了很大的压力,因为南皮是由他负责的,而如何对付赵云,成为了他想要面对的问题了。
赵云难以对付的原因之一,就是赵云手上的人太少,而又太能打。
手上的人太少,让赵云的行踪很难追踪,而赵云又太能打,一比一的人数比根本来纠缠住赵云这支骑兵的机会都没有,一比二的人数比,辛评的手下才能够勉强自保。
对付赵云的骑兵一千人以上才有价值,这就造成了如果辛评不想让他的手下人去送死,他就只能够派出几队人马去寻找赵云的踪迹了。
这样根本就没有办法对付赵云,而袁绍和曹操根本帮不上忙。
为了让赵云行动的更为方便,在黎阳的鲁肃亲自率领八万人沿着黄河东进,到达了乐平,做出了想要进入清河郡,从侧面威胁邺城的样子。
对面鲁肃的进攻袁绍根本不敢大意,自己领着五万人进驻了清河,防备着鲁肃。
又有李傕等人想要北上广平,逼迫着曹操进行调动军队,防止他们的袭击。
就这样,袁绍和曹操在冀州的军队根本就没有办法腾出手来对付赵云,至于从幽州调军队过来,时间并没有这么充裕。
因为根据袁曹两人和那些豪族达成的协议,这样跨州的调动可是需要那些世家大族点头的。
在他们的眼中,赵云那小小的两百骑兵根本算不上什么威胁,这两百骑兵连还特别的懂规矩,他们只袭击挂着袁家旗帜的辎重队,对于世家大族的商队秋毫无犯,甚至连辛家的商队也放过去了。
对于世家大族来说,犯不着为了两百骑兵从幽州调兵进入冀州,毕竟那些士兵的军纪不太好,虽然能够暂时挽救南皮的危局,但是他们的商队或许会有那么一点点的小麻烦,说不定哪支军队不开眼,直接劫了商队,换个名字落草为寇去了,在这样的乱世之中,这样的事情稀疏平常。
世家大族不想管,袁绍和曹操没空管,辛评没有能力管。
赵云的二百骑兵犹如两万人,彻底将南皮附近搅动的天翻地覆。
弹劾辛评无能的文书一封接着一封到了袁绍和曹操的手上,甚至有些手眼通天的人,还将这样的事情捅到了朝廷那里,让朝廷出面惩罚辛评。
虽然朝廷的文书对于北方四州来说没有什么用处,但是却足以恶心辛评。
对于这样的事情,杨阜倒是想要借着这个名义,让辛评为之前的鲁莽行为付出一些代价。
他写信给了秦王,报告了这样的事情,他觉得秦王在黎阳天天酒宴必然有他的目的,他不能够盲目的行动,以免破坏秦王的计划。
他将这件事情写成了文书,送到了董仲颖的手上。
不过秦王对于这样的文书一点也没有回复,这让杨阜知道了董仲颖绝对有一个大计划。
赵云的骑兵队又找到了一支从幽州而过的运粮队,很快,他的骑兵就尾随了过去。
在这些人的眼中,那支运粮队已经变成了刀砧板上的鱼肉了,少少的五十多个护卫,连甲胄都没有,怎么可能是赵云他们的对手。
韩德对赵云说道:“将军,这会不会是一个陷阱,我们在南皮纵横了这么久,现在的运粮队没有千人根本不敢通过,但是现在只有这少少的五十人,这其中必然有问题。”
赵云却说道:“我们是骑兵,在这旷野之上恐怕他们留不下我们,即使有陷阱我们也不怕。”
于是,赵云留下众人,亲自一人前往截击运粮队。
看到有一个骑兵一人前来,那些运粮士卒高声笑道:“一个人就敢来找死。”
随后有一个眼尖的士卒认出了追来的那个人是谁。没有背景的他已经好几次在赵云手中逃生了。
他惊恐的叫道:“那个人是赵云,赵云一个人包围我们了。”
他的喊叫声明显引起了众人的恐慌,众人慌忙想要逃跑。
这时候运粮队的领头喊道:“我有办法。”袁绍的旗帜被降了下来,一面代表着审家商队的旗帜被升了起来。
赵云并没有进攻,而是默默撤退了,他明白自己的目的快要达成了。
冀州和幽州的联系又通了,因为无数运送的队伍打着商队的旗号在这之中穿行,而赵云总是不管他们。
一时之间,辛评无能和秦王仁义的声音在整个冀州所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