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肃如果是当庄家,那么即使赌技如同杨奉也一样都剩不下来,因为鲁肃太黑了。
面对袁绍和曹操的联军,鲁肃只做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将全军龟缩进黎阳,想要凭借着黎阳的城防对袁绍和曹操进行消耗。
打黎阳是不可能打黎阳的,即使是野战,再愚蠢的人都知道,双方的实力只是在伯仲之间,如果强攻,袁绍和曹操的联军更不是对手了。
看到鲁肃的表现,袁绍和曹操当即将黎阳“围困”了起来,说是围困,但是连围三阙一的标准都算不上,甚至只能够说是半包围。
因为他们手上的兵力完全不足,真的完成包围,鲁肃可以从容的从任意一个方向上打出来。
完成了包围之后,袁绍开始了他的“表演”。
他让人做了一面旗帜,上书“保卫冀州”,还有一面旗帜,上书“保卫家乡”。
他“包围”黎阳城后派人送了书信,前去招降鲁肃。
书信中称他攻击黎阳的行动顺应的是整个北方四州民众的意志,是顺应天命的行为。自黄巾起事以来,各州各郡无不在寻求自保的方法。各州自治才是稳定现在大汉的基石。现在鲁肃的军队被他所包围,“大军一到,立刻变为齑粉。”
面对袁绍这样的挑衅,看完使者送过来的文书,鲁肃并没有什么表示,甚至还在文书上画了一个圈,表示自己看过了,让使者带回。
但是李傕等人却对于袁绍的行为非常的愤怒,在他们的眼中,这场仗接下来有的打,袁绍根本就没有打下黎阳的可能性,却在那边耀武扬威。这和趴在他们这些凉州人头上拉屎有什么区别。
他们迫切的希望鲁肃能够将这个使者打一顿,不过鲁肃却没有这么做。
尽管每一个凉州人的心中都很愤怒,但是他们依然严守着自己的纪律。
等使者走了之后,李肃悄悄的去找了鲁肃。
“子敬,今日之事你是怎么想的?”李肃开门见山的询问鲁肃。
他了解鲁肃的性格,这时候遮遮掩掩反而落入了下成。
“你是指我今天对于使者的态度吗?”鲁肃笑着回答说,“恐怕你今日并非为了自己的而来。”
李肃笑着回应说:“军事上的事情我不懂,所以我一直听李傕和杨奉他们的,但是交涉上的事情他们都交给我,这一次除了我之外,李将军、杨将军和潘将军对于您的策略都不是很明白。”
他等了一等又插嘴说:“还有徐将军,差点忘掉他。”
鲁肃回答说:“诸位将军觉得我应该怎么做?”
李肃想了想回答:“诸位将军都觉得,既然您决定慢慢消耗袁绍,不如激怒袁绍,毁书斩使,让袁绍强攻黎阳。袁绍手上的兵力不足以攻下黎阳,这时候他不仅损失了军队,对于军队的士气损失也很大,更是对北方四州的民心造成了危害。假以时日,北方四州必然会背弃袁绍和曹操,投降秦王的怀抱。”
鲁肃摇了摇头道:“你太小看袁绍了,袁绍此人看似好谋而少断,但是在绝境的情况下,他却能克服自己的缺点。如果我毁书斩使,激怒袁绍,他必然有所回应。但是他绝对不会去强攻黎阳,他只会另辟蹊径。”
“现在如果袁绍不顾一切,挑选精锐部队,分为奇兵,突然渡过黄河,袭扰河南。我们援救右边,袁绍就攻略我们的左边;我们的军队援救左边,袁绍就攻其右边,使我们的军队疲于奔命,人民不能安于本业。”
“如果在这过程之中,我们的军队稍微有些疏忽,袁绍的军队突入了三辅之地,尽管他们的军队没有办法造成很大的损害,那么此时天下必然震动,那些在洛阳的跳梁小丑说不定就会集合起来一同行动,到时候秦王的大业就危险了。”
“袁绍安敢如此?”李肃听到了鲁肃的话语非常惊讶。
“袁绍只能如此。”鲁肃回答说,“袁绍此来只为了团结北方四州而来,处于如此的境地,他只能如此,这才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道理。秦王所想要行的事情为大,我个人的荣辱为小,在这样的情况下自然不能因小而失大,这也是我容忍袁绍所作所为的原因。”
“现在袁绍将我们‘包围’在了黎阳,他对于北方四州的世家有所交代,最后必然会退兵,以便下一次再战。这样黎阳可以稳守,三辅之地也不会动乱,秦王的大业不会被干扰,为了这些,我们所付出的一点点荣辱又算得了什么呢?”
李肃将鲁肃的话语告知了剩下的四个天王,李傕感动的说道:“鲁子敬虽然不是一个凉州人,但是他却为秦王的大业考虑了许多,如同我的巫女不是汉人,但是她却能够为我沟通上天一样。”
于是,凉州四天王这五个人对于鲁肃更为的敬重了。
黎阳城的包围并没有持续多久,当袁绍第三次向鲁肃下战书的时候,鲁肃就清楚,袁绍要准备退兵了。
为了让袁绍走的更为的顺畅,鲁肃甚至给袁绍找好了一个台阶。
他在给袁绍的回信上写道:“我之所以没有答应你决战的要求,并非我胆小怕事,而是因为秦王快要到了。等秦王到了,你可以和秦王写信要求决战,如果能够战胜秦王,不仅黎阳可以唾手可得,而您的威名也会被天下熟知。”
收到鲁肃的信之后,袁绍拿出信给所有的人都看了,然后对众人说道:“现在董仲颖要来了,你们觉得该怎么办?”
有人说道:“现在黎阳被我们重重包围,优势在我们的手上,董卓老贼即使亲自到来,也拿我们没有办法。”
袁绍听完那个人的话语,当即下令将那人叉了出去,这让他的心中一阵爽快。
“董仲颖来了,黎阳已经没有办法攻克了,如果我们能够顺利退军,这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一场伟大的胜利。”
袁绍说完,就下令班师撤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