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颖压根就没有指望这封信件发挥很大的用处,他所想要做的只不过是恶心袁术一把,让他有所顾忌而已。
如果是其他的谋士执行这样的计策,他们一定会想到各种各样的方法,让这封信“顺理成章”送到袁术的手上。
而董仲颖则粗糙的多,他让牛辅直接派了一个人,让他将信“卖”给袁术。
得到信的袁术大惊,因为他觉得董仲颖真的要来了。
他本能的觉得这封信是真的,如果这封信是各种各样机缘巧合到他手上的,他自然要掂量一二。但是这封信到他手上的情况太简单了,简单到不敢相信。
牛辅的手下有个士兵,他是凉州人的赘婿,一直被人看不起,这一次他刚好看到自己的伍长拿了这封信,他将信偷了出来。将信卖给了袁术,而他所要求的仅仅只有一些财宝。
按照他的话语来说,在战乱之中少一个人是非常正常的,只要他换个名字,没有人能够找到他,这一次他不当赘婿。
袁术听到这样的说法更相信他了,这样将自己需求明晃晃的摆在面前的赘婿又有什么坏心眼呢?
“董仲颖要来了,现在怎么办?”相信这封信的袁术当即找了众人商议。
“董仲颖来的没有这么快。”阎象想了想回答,“要解合肥新城之围,即使强如董仲颖,他至少也要汇聚一万军队,这样才有胜算。”
“可是,当年狄道城被黄巾围困的时候,董仲颖并没有等军队集合完毕,就发动攻击,正是他的出其不意,才解了狄道城的危机,也成就了他战神的美名。”袁术疑惑的说道,“董仲颖的用兵非常理可以度之。”
阎象回答说:“此一时彼一时,当年的董仲颖只是边地的武人,用兵颇有边地武人的风范,那时候他用兵自然无所顾忌,现在他已经是大汉的异姓王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用兵必然比过去追求稳妥,如果这一次他依然用轻骑突袭,如果他自己陷入了险地之中,这让他的麾下该如何看待呢?”
“不救董仲颖,从政治上不正确,救援董仲颖则整个军事布置就会被打乱。董仲颖并非是一个庸才,这样的事情他必然看得清楚,所以他一定会等到有足够的援军能够击败您的时候才会出兵。”
阎象的话语让袁术陷入了沉思之中。
“一旦董仲颖的援军抵达,那么我们只有退兵这样的一条路了,而现在董仲颖的骑兵正在虎视眈眈,退兵过程中,如果有一个不慎,那么我们的军队必然遭受很大的损失。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也是我们的机会。”
听到这里的时候,袁术打断了阎象问道:“我们的机会?”
“是的,这也代表着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合肥新城得不到援军。”阎象回答说,“如果我们在这段时间内展开进攻,我们说不定有机会可以攻破合肥新城。”
袁术摇了摇头道:“你的想法是正确的,唯一的问题是牛辅那个家伙太会防守了,几乎没有犯过什么错误,要攻陷合肥新城,我们的时间不够。”
“强攻的确没有机会,不过我们可以用计。”阎象认真的说道。
“计将安出?”袁术站起身来问道。
阎象没有回答,反而看了看周围的人。
袁术挥了挥手,众人很识趣的离开了,这时候的袁术完全忘记了,之前他可是说过众人都是他的心腹这样的话语。
阎象指着这封信说道:“我的计从此中来。”
说完,他将自己的考虑和计划完全告知了袁术。
听完阎象的计策,袁术大乐道:“您果然是有大才华的人,你的计策可以抵十万大军,有了您的计策,合肥新城唾手可得。”
袁术唤来诸位将军,对着他们细细嘱托,等众人搞清楚他们的任务时候,袁术的大军就行动了。
坐镇合肥新城的牛辅一下子被袁术的动作搞迷糊了,他不明白,为什么之前攻击甚急的袁术会一下子放缓攻击的脚步,甚至还隐隐约约有退军的迹象。
难道是赵云的骑兵对于袁术的威胁太大了?
不过很快牛辅就否定了这样的想法,如果赵云的骑兵能够真真正正的威胁到袁术,那么袁术早就退军了,而不是等到现在。
充满疑惑的牛辅自然找到了董仲颖,想要让秦王解答他的疑惑。
当看到秦王的时候,他想到了一种可能性,他问道:“我的侦察骑兵发现现在袁术正在退军,秦王看来是你的信件奏效了。”
董仲颖对牛辅说道:“我的信件奏不奏效和你现在的所做所为有什么关系?不管现在袁术是因为什么样的原因而退军,你现在所应该做的不应该是好好重整自己的兵马,重新建立防御吗?”
牛辅听完董仲颖的话语陷入了沉思之中,过了许久,他才说道:“秦王,这的确是我的疏忽,现在袁术因为您的伪书而忌惮于您,他只好率军退还了,这恐怕不是本意。即使您书信上的内容是真的,援军也没有这么快抵达。如果袁术的这一次退军是一个计策,那么他再度大举进攻只是一个时间问题,现在我就此松懈,这样是很不对的。”
于是牛辅更加加强自己的守备,不仅加强了巡逻,派出更多的侦查骑兵,防备袁术的去而复返,更是重新征发了民夫,维修了之前因为袁术的进攻而被破坏的攻势,重整了自己的防线。
他的所作所为完全落入了袁术的眼中。
袁术不由感叹道:“牛辅真是一个不错的将领,董仲颖用人果然没有出错,如果这时候我依然强攻合肥,必然不可能在董仲颖的援军到来之前有所获得,只能够黯然退军而去了。”
“不过,或许连董仲颖自己也没有想到,他的书信落在了我的手上,这也给了我一个攻破合肥新城的契机,这一次我要让天下人都知道,我仲王用兵不在董仲颖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