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容的感染力——神情+姿态
笑容是他永久不变也是最有力的武器。 在舞台上的他,永远是不吝于笑的。
他的笑,不是轻轻的微笑,更不是没劲的假笑,而是极尽所能、开心爽朗、发自内心的大笑。
舞台的掌控力——互动+应变
热爱音乐,亦崇敬舞台。 这里的舞台不只限于演唱会,也包括各种演唱场合。 舞台上的他用几个词来形容,我认为是——活力四射,热情高涨,洒脱自如,魅力无限。
他喜欢和观众互动,和主持人“斗智斗勇”,这种热情开朗、精神充沛的形象十分吸引人,而唱歌的时候又是另外一种样子,深情又迷人,浪漫又可爱,同时还会时不时“调戏”一下粉丝,惹得台下尖叫连连。
对观众的调动力——语言+台风 94纯金曲与观众合唱《半梦半醒》 全场大合唱环节总是格外打动人,四万人合唱《半梦半醒》、《相识非偶然》、《雾之恋》等经典金曲,那种感受,非经历不能明白。
特别能调动现场观众情绪,劲歌点燃热情,情歌换来他们细细倾听,时而全场互动欢声笑语,时而台上台下融为一体,在他的带领下,观众总是在体验最纯粹音乐的同时拥有着最本真的情感体验。
台风很稳,亲切,自然,这是他多年的积淀,非一朝一夕能够形成。
高纯度的清唱,几乎无法听到换气声。
颁奖礼《幻影》完美清唱 我听了800+首歌,终于机缘巧合,在某一次寂静夜晚捕捉到了谭咏麟的一丝若有似无的微弱换气声。
联想到许多网红或者所谓“歌手”随便唱几句就被人称作“开口跪”,不禁觉得好笑,有时候也会听一些市面上当红“歌手”的歌,听到他们沉重的换气声顿时只觉双耳受到欺侮。
对歌曲拥有较高的理解度,不俗的拿捏度和出彩的自我创造度。 优秀的歌手不仅仅是唱歌,还需要鉴歌、品歌,通过自己的整合和加工去改造和创生歌曲,最终传达作品的主旨和意境、思想内核。
理解度——是最基本的,大部分歌手都能达到。
拿捏度——这里面存在一个最佳区间。
再度感动演唱会《忘不了您》 投入少了会缺,多了会漫,缺了会令歌曲苍白无味,多了会使歌曲稠难入耳。
很多歌手拿捏不好这个力度和尺度会使歌曲的味道和深度大打折扣。 再度感动的《忘不了您》初次唱时完全是两种味道,从1981到2010,30年时光如白驹过隙,唯有歌曲依然动人心弦。
《忘不了您》,一开口,便是隐晦而深沉的感情。 唱功好,绝不只因天赋和技巧,更需要情感的完美把握和细致入微的演绎方式。
在这里我想起一首歌,《雨夜的浪漫》 丝丝入扣的演唱令我头脑中出现了一幕幕如电影般播放的画面,这可不是随便哪一个歌手都能做到的。
对于歌曲的处理,他只是轻轻带过,但是每一句的尾音,都好像一滴雨,轻轻滴在伞上。他没有刻意去雕琢,只是随着感情层次一点点推进,你都感受不到他的变化。
《雨夜的浪漫》,这首歌在演唱时不能过分修饰,否则会油腻而痕迹过重,又不能随口唱唱,否则会苍白而索然无味。
低音要醇,高音要清,而且要分层次地推进,每一句都要有“情”在。 凡是刻意唱好这首歌的最终都严重缺乏美感,然而做到了。 这就是谭式歌曲的魅力。
自我创生度——最难也是最高的层次。
对比1991梦幻柔情演唱会时的《世外桃源》与2015年银河岁月的《世外桃源》,你会发现,同样一首歌,同样一个歌手,在历经岁月沉淀后,演绎出了全新的味道。
银河岁月《世外桃源》 很多歌手只是词曲的搬运工,有的微微投入个人情感,有的努力挖掘深度,只有极少数在无数次试错后进行了较为成功的自我创生,使歌曲的韵味更添一层,美感愈发深沉。
对于歌曲的理解程度很高,拿捏地也非常精准,每一首歌他都会选择最恰当的方式去演绎,既增添新的色彩,又会最大程度上保证歌曲本身的原汁原味。 一个优秀的歌手不是把歌曲唱成自己的风格,而是给每一首歌以独特的韵味。
听歌你会很明显感受到,无论是他唱自己的,还是唱别人的,每一次唱时都是全新的体会。什么叫巧妙神奇,什么叫浑然天成。这就是了。
早期的声音是又甜又软、略带磁性的,后来慢慢稚嫩褪去,男性成分越来越多,低醇中夹杂着迷人的颤音,尾音同样令人沉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