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能停下的,你还不懂吗?”
“只会继续下去的,你还不懂吗?”
“你能逃到哪里去,我是命运。”
帖子用命运的第一人称引入。
接着换了一个视角:
“我皱着眉头,脑海混乱,抬头一瞥窗外,月亮虽只是小小月牙,却精美绝伦,上面镂空着细致的云纹,在蓝黑色的夜里,晶莹闪烁。月指引潮汐它也牵引我内心的浪潮,我呆呆望着,呢喃着:‘这里,什么都这没有,只有虚空,就像命运’。”
然后帖子开始了学术性的探讨,我开始怀疑这种隽永的命题是否可以得到答案。
“如何描述命运,我尝试其归纳定义或者特征。
一,命运的承受具有不可替代性,没有人可以替代任何人承受他的命运。
你想奔向天堂还是坠落地狱,都没人可以管你。
在滑落下坠的心慌没人体会,没人会来捞你;同样地在天堂的观景台看像小狗的云朵时,也没人听见你的赞歌,从头到尾都只是你。
命运的课题是,独自一人。
二,特定的轨迹总是导向特定的故事,尽管过程曲折,依然会其指引回归(注意区分规律逻辑导向的必然结果,还有预言,以及焦虑的幻想)
如果事情基于客观规律必然会发生,那么也许这种必定是一种命运的敲定,例如我们都会变老,都会离开这个世界,不想探讨这么悲哀的话题,但这个例子用来描述必定的命运是最恰如其分的,这就是客观规律和现实逻辑导向的必然结果,起码现在我们无解,因为尚未找到人类永生的方法。
然后就是预言和焦虑的幻想。
!预言指通过某种方式预先揭示尚未发生的事件或结果,通常包含两个层面:
行为:指人、神或先知对未来事件的预判与宣告,如刘伯温对明朝兴衰的预言。
内容:即预言本身,如《周易》中‘见微知着’的警示或希腊神话中的神谕。在汉语中,‘预言’强调‘预先说出’,既可以是基于神秘力量的启示(如占星、天象),也可以是对规律的洞察(如政治兴衰、人性规律)
预言常被视为‘命运既定’的象征,如刘伯温认为‘人之命,天之运,皆在于心’,暗示个体选择与天命交织。
希腊悲剧中的‘俄狄浦斯效应’则凸显预言与逃避预言的悖论,反映人类对自由意志的挣扎。
现代科学视预言为基于数据的预测(如天气预报),而传统预言多依赖超自然解释。例如,刘伯温的《烧饼歌》被归为玄学,但其对明朝灭亡的描述暗含历史周期律的观察。
预言既是人类对未知的探索,也是文化、哲学与权力的映射。其核心矛盾在于:预知未来是否可能?若可能,人类又如何在此认知下保持行动的意义?这一问题至今仍在哲学、宗教与科学领域引发争论。
!焦虑的幻想指个体因内在焦虑情绪驱动,在思维中反复构建并沉浸于未发生的、负面或灾难性情境的心理活动。
其本质是对潜在威胁的想象性预演,通常脱离现实依据,具有主观放大性,例如:
‘如果我失业了,人生就彻底完了。’
‘对方不回消息,一定是极度厌恶我。’
这类幻想并非对客观风险的理性评估,而是焦虑情绪与想象力结合后产生的非理性思维产物,常导致过度担忧、行为回避或精神内耗。
核心特点:
幻想内容多基于‘最坏可能性’的极端推演,缺乏实际证据支持。例如:一次轻微咳嗽即幻想成绝症晚期,或对演讲失误的想象升级为“社会性死亡”。
幻想场景常以碎片化、跳跃式形式突然闯入意识(类似‘闪回’),难以主动终止。即使理性上知道概率极低,仍会被幻想中的情绪如恐惧、羞耻)强烈支配。
焦虑幻想会通过‘心理模拟’强化焦虑本身,形成‘越幻想越恐惧,越恐惧越幻想’的闭环。例如:因幻想被拒绝而回避社交,导致社交能力退化,反而验证“我注定被孤立”的初始幻想。
幻想往往聚焦于‘未来可能发生’或‘过去本可能发生’的虚拟时间线,而非当下现实。例如:反复想象‘如果当时选了另一份工作,现在一定更成功’,或‘十年后我仍一事无成’。
to be continu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