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吧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隆隆的鼓声忽然想起来了。

不知道多少面大鼓一起敲响,城头城中在,无数士卒呐喊。却见李大川带着五百将士,身披重甲,手持长刀,大步向前。

李大川冲在最前面。

他的一身行头都是朱祁镇所赐。

这也是御前侍卫福利之一,朱祁镇对身边的御前侍卫从不吝啬。每一个人都量身打造一身盔甲。与朱祁镇的盔甲质量相差不大,只是上面没有贴金箔而已。

从御前侍卫调出的时候,可以带上。

可以说大明最好的盔甲技术,都先在御前侍卫盔甲上试验。

出于对身上盔甲的信任,李大川根本不防御,任别人砍自己。从来是与别人一刀换一刀

但是问题是,这些女真将士很少有铁甲的,毕竟大明对关外的铁料一直是限制的,女真部落之中都是片甲比较多。甚至还有更多人是没有甲胄。

所以,别人砍李大川一刀,火光飞溅,李大川砍别人一刀,那是一刀枭首。

而且李大川武艺好,也反应在砍别人的时候快上一线,让对方的刀还没有落在盔甲之上,就先斩杀别人了。

所以,冷兵器战场之上,兵坚甲利,是实实在在的至理名言。

刚刚开始的时候,还有人抵挡李大川,但是见李大川刀枪不入,杀人如麻,一一个丧了胆气,根本不敢回身与李大川一战。

一个个转身就跑。

李大川大步向前,追上谁,就是一刀。

一时间城头之上,欢声雷动,海西城头大喊道:“李将军。”

大明一里是三百步。

李大川带得人虽然不多,但是冲破三百步的距离却如砍菜切瓜一般。

而距离城墙外三百步的地方有什么?回回炮。

李大川冲进回回炮之中,将回回炮一个个点燃。

不过这回回炮也不是太容易点燃的。

凡是攻城器械,都是做过放火处理的,这种防火处理虽然很是简陋,但是还是很有效果的,就是将湿泥铺满攻城器械表面。

让攻城器械不容易点燃。

所以在李大川刚刚费劲将好几架回回炮给点燃的时候,瓦刺铁骑也冲了过来了。

“杀。”大队骑兵身穿着突厥风格的铁甲,冲了上来。

也先有些生气了。

虽然也先并没有指望,海西城能攻一次就能攻下来,这也是不现实的,但事情发展,也太打他脸了。

区区数百人,敢硬生生从城墙之上坠下来,烧了回回炮。真以为南朝有勇士,瓦刺就没有勇士了。

这次放出了瓦刺本部人马。

瓦刺本部人马与女真人战斗力,果然不可同日而语。

因为战场之上,各种攻城器械横行,还有尸体壕沟,不容易让铁骑纵横,故而这些瓦刺铁骑,毫不犹豫的下马步战。

“当当。”鸣金之声陡然响起。

李大川自然二话不说,就下令撤退。

但是瓦刺铁骑已经咬上来了。

李大川这瓦刺铁骑都带着面甲,只留两道缝隙,整个人就好像是铁人一般。就知道不好。

李大川面对这样的铁罐头,手中的长刀也不好用了。

非要顺着铠甲缝隙斩进去,才能有效杀伤,否则就是如同刚刚女真士卒砍他一样,一溜火光而已。

李大川感到手中家伙不趁手的时候,也发现了,瓦刺铁骑其实早有准备的。

他们的武器很少有长刀长枪这样的东西,多为钝器,铁杖,狼牙棒,铁锤,连枷,等等,这些东西都有一个特点。

那就是他们统统是用砸的,钝器伤人是无视甲胄的。甲胄上只需一个浅浅的坑,但是对甲胄中的人却是不可承受的内伤。

也就是说,这是一支专门用来对于甲骑的军队。

他们作战目标从来不是轻骑兵,是重骑兵或者是重步兵。

李大川以敏锐的身手,夺了两柄铁锤。

只是这铁锤打造工艺粗糙之极,让李大川怀念起在御前侍卫的时候,玩大汉将军的金瓜。

所谓的金瓜,其实也就是一种武器,应该叫金瓜锤,现在多做礼仪用途,但是并非不能作战的。

就好像陌刀这东西,很长一段时间也是礼仪用途,并非不能用来杀人的,只是区别在于谁能用,什么环境用而已。

李大川手持两柄铁锤,每砸一个人,都在瓦刺铁骑的胸前砸出一个浅浅的痕迹,这个瓦刺铁骑也就倒地不起,口吐鲜血,不住抽搐。

一时半会儿,还死不了,但是内脏已经破裂了。

不要说当时了,就是放在现在,也是很难救活的

只是同样的情况之下,李大川的部下们也在承受着。从城头追杀到回回炮这里,李大川部下阵亡的聊聊无几。

但是在撤退的时候,双方战损比,却几乎是一比一了。

这还是李大川在后面断后,一直把持战斗节奏的情况下。

就在李大川撤到羊马墙的时候,羊马墙后面忽然站起来一批明军。他们手持火铳,轮番叠射。

总体来说,与西洋所以三段击差不多。

只是细节上有所不同而已。

这一阵火铳近距离将瓦刺铁骑给打懵了,打翻四五十人,下面的自然为之一顿。

在火铳兵的接应之下,李大川这才回到了城墙之下。

一上城墙,李大川觉得安全了,就摘下了盔甲,却见他满头大汗,浑身都湿透了,就好像是从温水之中捞出来一般。浑身酥麻之极,一动也不想动。

李大川的体力透支了。

这一场追击,战斗时间并不长,李大川率部追出三百步,然后再撤退回来。

但是这不长的活动距离,加上身上几十斤的铁甲,就已经是一个负担了,更不要说其中还要多次战斗。

这就是铁甲,乃至铁骑的问题。

战斗持续时间太短了一点。

焦礼给李大川一坛子酒,李大川二话不说,一饮而尽。趁着这个时候,焦礼清点了一下人数。

下城的有五百甲士,但是上来的却只有三百多人,足足有一百多人都死在城下。

焦礼暗暗心惊之余,也知道这样的战事,海西城中不能再打了。

要知道这种重甲士,都是精锐之中的精锐,整个海西三万士卒加上石亨带回来的女真战士,能做到身披重甲冲杀自然的,不超过三千个。

一下子折算一百多人,人数虽然少,却也不是海西能够承受的。

如果不是为了在围城之中保持士气,第一战一定要打一个开门红,来振奋人心。焦礼也不敢下这样的本钱。

却不知道焦礼在心疼。也先也在心疼。

海西镇中三万人未必有三千甲士。但是对也先来说,整个蒙古也先能调动的人马算起来,四五十万骑之多。

但是也先根本人马,却是瓦刺三万骑。

因为这三万骑兵都是重骑,是甲士,是整个蒙古仅存的重骑兵。是瓦刺部核心的核心,一直以来一直有一万骑镇守漠北,一万骑跟随也先征战,一万骑分驻各地。

是也先想心腹,瓦刺的核心。

外围人马,也先死多少,都不会在乎,毕竟早草原之上,有口粮食,就不怕没有人当兵。但是这些核心人马,却是死一个少一个。

今日一下子折损了两百人。

就好像是在也先心头扎了一根刺。因为瓦刺铁骑用来打其他草原部落的时候,从来是无望而不利,甚至很少有伤亡。

但是在海西城下一场小小的交锋,就折损这么多。如果他日南下,又会打成什么样子?

让他充分认识到了一件事情。

这个世界上分两种国家,一个是大明一个是其他。

藏书吧推荐阅读:乱世枭臣医将婿女帝太监最风流国破山河在带崽穿越奸臣一戟平三国吞噬之毒士,始皇拜我为大哥尘雾中的特工从影视剧特种兵一开始仙人只想躺着重生隋末,开局就被瓦岗五虎包围神武太医俏女帝矛盾难以调和大明帝国1627大唐:天上掉下一个翼装飞行驸马刚封了侯,你告诉我天下大乱了?大明:开局我跟朱元璋谈人丁税远东新纪元1630穿越娶了秦香莲建设科技大秦,从时空售货车开始风起刈羽我的谍战岁月探寻六爻之谜,一卦道尽乾坤万象绝色大明:风流公子哥,也太狂了重生大唐之逆袭风云南疆少年走天下天下第一小厮三国:开局董卓入京,逼着我退位清泉明月低武世界开始起兵大秦系列:穿越成嬴虔调教妖孽暴君:军火狂后刘备谋主,算尽天下清客金军南下我北上,赵九南逃我拜相穿越明朝,从最穷国舅开始种田雁断胡天月锦衣行之吕敏传重生1960:我承包了整座大山北宋群英录我的伟大的卫国战争在下九千岁大唐小郎中历史盘点:从王朝末年开始三国之袁术家臣白话三侠五义穿越红楼庶子,我靠科举逆袭大明匹夫抗战:签到军事基地成晋西北霸主
藏书吧搜藏榜:三国:封地爆兵,百万铁骑绕帝都脱了官衣,你跟我一个山贼讲道理?三国:签到三年,成为绝世战神炮灰"攻"养成系统大唐镇国公三国之汉室再兴三国:智诱刘皇叔,军师乃神人相父安心养老,和约阿斗去签战神薛仁贵,大唐第一猛将重生悍卒:开局官府发媳妇将军夫人,请吃回头爷!北宋大法官楚毅本纪之猛将无双女国公种田一二事新闯王穿越大乾,开局就娶三个媳妇蛇蝎太后之男色妖娆唐哀帝,中兴大唐红楼群芳谱大明:让你就藩,没让你立国秦时之七剑传人军婚燃烧:媳妇太彪悍带着系统做胤禛替身南北乱世我种田冷王的金牌宠妃七煞侍魂三国:多子多福,开局燕云十八骑老爹拥兵百万,我狂一点怎么了?三国之巅峰召唤什么时候更新我们家的小静静时空手环:代号025大唐:开局摆地摊卖面膜明末好国舅独治大明医将婿三国:季汉大都督,有妻蔡琰朕实在太难了魂穿史文恭,开局不去曾头市带着淘宝去抗日三国开局就送大礼包五姓嫡脉:躺赢大唐超神狂兵大唐,开局向李二退婚乌龙召唤:冷情妈咪圣雄之名田园大唐凰啼山河大唐最强路人甲北宋,我家仆役越买越多时势造英雄,君子当有龙蛇之变
藏书吧最新小说:儒心弈世双生龙影穿越到古代当农民?猎秦李恪:开局骂太子傻波一反手偷桃三国:兄长别闹,你怎么会是曹操穿成阿斗,开局弄丢出师表!读书人会点江湖手段怎么了?黄浦江的潮声开局明末建基业汉末狂王吕布:开局狂虐刘备东汉:格物致癫鬼才汪臧海穿越大明之铁血护国公大唐:兕子的农村捣蛋生活撞邪后我靠物理驱魔封神我,张角,开局祈雨被系统坑哭了我在明朝开连锁便利店九鼎圣王魂穿三国收服一百单八将开局三国从赵云他哥开启诸天称霸女人越多我越强,先给我来十八个白马大祭师我当皇帝那些事儿大唐状元赘婿红色三国:一介布衣的汉末革命路帝业从捡垃圾开始五世同堂记叩星穴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水浒宋江,开局我现在火气很大啊大唐:开局暴打宇文化及开局救下必死之人,老朱你别追了重生1949海外争霸曝光朱棣吃猪食,朱元璋笑疯了再造山河三十年诗剑双绝,先揽芳心后揽江山大明博弈靖康逆转:易枫传梦主:从拾荒开始苏维埃之巅:保尔元帅的逆袭朕的大学时代始皇破防了,我现场译出百家典籍大殷王朝之墨香剑影太平重生我在澳洲当开荒君王权倾大唐,我与武媚娘缔造盛世大明第一权术穿越大唐,我是李建成?朱棣的麒麟逆子镇压梁山:开局建立天策府隋未:我穿越皇孙,携系统复隋